晉四廂樂歌
晉書樂誌曰:“魏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二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詞。”及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聲節。其名雖同而聲實異,為因夔鹿鳴,全不改易。正旦大會,太尉奉璧,群後行禮,東廂雅樂郎作者是也。後又改三篇,第一曰於赫篇,詠武帝,聲節與鹿鳴同。第二曰巍巍篇,詠文帝,用延年所改騶虞聲。第三曰洋洋篇,詠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聲。第四曰日複,用鹿鳴。鹿鳴之聲重用,而除古伐檀。
古今樂錄曰:“漢故事上壽用四會曲。”魏明帝青龍二年,以長笛食舉第十一古大置酒曲代四會。又易古詩名曰羽殤行,用為上壽曲。施用最在前,鹿鳴以下十二曲,名食舉樂。而四會之曲遂廢。晉書樂誌曰:“秦始中使傅玄荀勖張華,各造正旦大會行禮,及王宮上壽酒食舉樂歌詩。勖乃更作行禮詩四篇,又為正旦大會王宮上壽歌詩,並食舉樂歌詩,和十三篇。”又以魏氏歌詩,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與古詩不類。以問司律中郎將陳頎,頎曰:“被之金石,未必皆當。故勖造晉歌皆為四言,為王宮上壽酒一篇為三言五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