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律失常(一)(1 / 2)

【加減】陰虛者加用麥冬、熟地、石斛、枸杞子等;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連翹;脾虛明顯兼有水腫者加冬瓜皮、生薏米及生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則加入栝樓、竹茹等化痰祛濕之品;血瘀明顯者加丹參以活血化瘀;肝氣鬱滯較重者加香附;若久病及腎,致使肝腎虧虛者加枸杞子、石斛等。

【點評】本方為四君子湯合逍遙散之衍化方,既疏肝又健脾,在此基礎上調暢氣機,肝氣通則心氣和。

【驗案】李某,男,33歲。2004年3月23日初診。

自訴心悸3個月,既往高血壓史。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心悸,查心電圖示:左室肥厚,心肌勞損;經心髒彩超檢查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服倍他樂克等西藥未見明顯好轉。現症:動則心悸氣短,多汗乏力,胸悶,舌紅苔白,體胖大,脈虛弦大。

處方為:當歸10g,白芍10g,北柴胡5g,太子參15g,茯苓12g,白術10g,炙甘草6g,陳皮10g,半夏曲6g,炒穀芽15g,薄荷5g(後下),幹薑2g,熟地12g,大棗4枚。12劑,水煎服,囑其避風寒,忌勞累。

二診時患者自覺藥後胸悶減輕,偶發心悸,繼予前方加黃精10g,12劑,水煎服。三診時患者訴心悸胸悶明顯緩解,於上方再加麥冬5g,15劑,水煎服,服2天停1天。1個月後患者來告,已無明顯不適。

【按語】該患者主要為肝氣鬱滯,乘脾土,中州健運失司,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神失所依而致心悸不寧。故用和肝湯加減理氣滋補培中,暢達氣機,健運脾土,使氣血化源充足,心氣得補,心神得養。雖是調肝之方,實則有補益心脾之功。二診、三診又加入黃精、麥冬以加強滋補培中之力。

2.滋補湯

【組成】黨參9g 白術9g 茯苓9g 炙甘草5g 熟地黃9g 白芍9g 當歸9g 官桂5g 陳皮9g 木香5g 大棗4枚

【功效】益氣養血、養心安神、健脾和中。

【主治】心悸,氣血不足、五髒虛損。症見心悸、氣短、乏力、舌淡苔薄。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用四君子湯之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培後天之本;四物湯之當歸、熟地、白芍滋陰補腎、養血和肝,固先天之本;另外,佐官桂、陳皮、木香、大棗溫補調氣、納氣歸元,使其既有四君四物之氣血雙補之功,又有溫納疏利之力,使全方補而不滯,滋而不膩,補氣養血,調和陰陽。

【加減】脾胃不足者加黃芪、黃精、炒穀芽;脾腎陰虛者加枸杞子、麥冬、玉竹;脾腎陽虛者加附子、幹薑、細辛、巴戟天;如出現心衰象者予紅人參回陽救逆。

【點評】滋補湯為八珍湯加調氣藥而成的以補為通的基礎方劑。下例醫案患者為老年女性,且有心房纖顫及慢性結腸炎病史,脾胃氣血已傷,中氣虧虛,久之導致心氣不足,致心脾氣血兩虛,心失所養發為心悸。滋補湯氣血雙補,加枸杞子、麥冬使補而不滯,且有滋補腎陰之用。腎陰充足,則心之營陰得養,心悸得止。且心悸患者多伴有失眠,方老在治療心悸時,多加用炒棗仁、遠誌、夜交藤等藥以安神定誌。

【驗案】患者,女,68歲。2003年2月23日初診。

自訴心悸2周,既往有房顫、慢性結腸炎病史。2周前因外感後出現心悸,惡寒,胃脘不舒,大便不暢、便溏,夜寐不安,舌質紅苔白,脈沉緩。予滋補湯加枸杞子10g,麥冬6g,炒山藥10g,炒棗仁10g。7劑,水煎服。

複診:心悸明顯好轉,大便成形,睡眠改善。繼服上方10劑鞏固療效。

【加減】陰虛者加用麥冬、熟地、石斛、枸杞子等;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連翹;脾虛明顯兼有水腫者加冬瓜皮、生薏米及生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則加入栝樓、竹茹等化痰祛濕之品;血瘀明顯者加丹參以活血化瘀;肝氣鬱滯較重者加香附;若久病及腎,致使肝腎虧虛者加枸杞子、石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