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巴菲特和他的公司文化(1 / 3)

14)巴菲特和他的公司文化

weblucas,個人投資者,發布於2012/6/16

作為一名業餘投資者,成為巴菲特的粉絲已有數年,通過讀他的年報已然獲得好多生意和投資問題的解答,但總想現場聽聽兩位老爺子的教誨。今年跟隨雪球前去奧馬哈朝聖,抱著不為尋求答案,隻為感受現場氛圍的期待而去,不虛此行,滿載而歸,心情至今尚未平靜,同時本著用圖片記錄快樂,用文字表達思考的宗旨,在這裏留下一點認真生活和求索的痕跡,見笑於大方之家。

奧馬哈,一個美國中部的農場城市,在最近的熱播美劇《TheBigBangTheory》中,當女主角Penny說自己的家鄉是Nebraska的Omaha時,被人嘲笑為“鄉下人”,原來連美國人都不待見這個地方。但就是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卻像聚寶盆一樣,吸引著全世界最富有的一批人,在每年的4、5月,自發地彙集在一個簡陋的場館裏,聆聽2位老人的談話和教導,年複一年,樂此不疲。究竟是什麼力量吸引了那麼多人參加這個聚會?

是因為金錢嗎?是的,就連全球最有錢的人比爾蓋茨,在這個聚會上也隻能作為配角。可是,參加聚會的很多人早已不用為了金錢而奮鬥了,又何必每年來聽一些“陳詞濫調”。難道是因為貪婪嗎?是的,聚會的兩位主角最擅長在他人恐懼時“貪婪”。可是,這兩位主角不僅被稱為全球金融界的Mr.Clean,還被稱為商業社會的道德楷模,你絕對感受不到哪怕一點點華爾街式的貪婪和浮華。

有部巴菲特記錄片說的好,“奧馬哈的聚會是場‘資本主義的狂歡節’,是股東們向英雄巴菲特致敬的聚會,

聚會的主題是關於愛和崇拜,與金錢無關

”。資本主義,和金錢無關?That’swhereAmazingHappens。

資本主義的狂歡節怎麼可能和金錢無關?而如果和金錢無關,對巴菲特的愛和崇拜的源泉又是從哪裏來的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可以和另一個問題聯係在一起解答,即為什麼隻有很少的人能按照老爺子的投資方法實踐財富之路?竊以為,目前對這個問題的眾多解答中,最被忽視,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精神層麵的原因就是對“伯克希爾文化”的理解。

“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是隱性而巨大的,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其實都明白這個道理。美國的傑克韋爾奇把重塑通用的企業文化作為第一要務,中國的馬雲一直在強調做有價值觀的企業,從而讓阿裏活到99;Google堅持“不作惡”,萬科堅持“不行賄”。優秀的企業文化會起到既寬又深的護城河作用,因為技術和產品上的模仿容易,但企業文化上的模仿卻相當困難,而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會引發良性循環,從而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在這一點上,伯克希爾的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魅力,這是很少有人能複製老爺子投資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人們對老爺子愛和崇拜的源泉之一。

個人認為,伯克希爾文化有三大核心內容:1、清教徒式的企業家精神;2、用理性經營生意;3、對信任力量的充分運用。

1、清教徒式的企業家精神

我所理解的清教徒式的企業家精神,主要指“正直、能幹、勤儉、自律”等品質。無論中外,很多企業的發家史都存在“七宗罪”,在中國更是有“無商不奸”的曆史偏見,令人驚奇的是,伯克希爾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算是陽光下的利潤,這源於老爺子對自己以及旗下CEO都嚴格以“正直、能幹、勤儉、自律”為要求,尤其是“正直”和“勤儉”的品質被老爺子反複稱道,每年的股東大會都要提醒各位股東和旗下經理人,“寧願損失一大筆錢,也不能損失哪怕一點點名譽”。在勤儉方麵,不用提他千年不變的微薄工資,更不用提他那著名的“廉價房”,就說他把公司買的二手小飛機可愛地命名為“不可饒恕”號,而且每年都會因此“奢侈行為”而“公開懺悔”,就會令很多人汗顏。

老爺子不僅對自己要求頗高,更是幸運地找到了一批擁有這些品質的企業和企業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

七聖賢

(TheSaintedSeven)”。“七聖賢”,更為完整的說法是“七加一聖賢”(TheSaintedSevenPlusOne),指伯克希爾收購的BuffaloNews,Fechheimer,Kirby,NebraskaFurnitureMart,ScottFetzerManufacturingGroup,See'sCandies、WorldBook以及最後收購的Borsheim(即PlusOne)八家公司。很多投資者對這8家公司很少談及,但這幾家公司卻是在伯克希爾曆史上占據非常重要地位的公司,甚至可以說,如果不理解“七聖賢”,就不能算理解伯克希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