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裏·巴爾特曼茨
1942年,德國納粹軍隊撤入克裏米亞半島刻赤時,屠殺了當地17.6萬多名村民。時值晚冬,一名農婦發現了丈夫的屍體,張開雙臂向前,表情痛苦不堪。這張照片是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拍攝的,巴爾特曼茨一直跟蹤這名頭披白圍巾的老婦拍攝,當她在橫七豎八的屍體中終於發現不願見到的事實,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按下了快門。這幅作品取名《悲愴》。因為擔心影響前方戰士的士氣,原蘇聯政府不同意刊登《悲愴》。直到26年後,照片才得以發布,為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贏得了廣泛聲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最感人至深的幾張照片都是由巴爾特曼茨拍攝的。他的作品用一種刻板而又飽含人情味的手法,表現了人們在1942年克裏米亞刻赤戰爭等事件中遭受的苦難。戰爭奪取了親人的生命,毀壞了家園,然而活著的人又要圍繞在親人的屍體前禱告,戰爭的恐怖和對親人的悲傷氣氛在那特定的時空中交織著。
巴爾特曼茨的作品深受俄羅斯攝影傳統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式主義與社會現實主義兩種風格的衝突。巴爾特曼茨把圖像的巨大表現力和豐富強烈的人文關懷在他的作品中完美結合,因此他有“蘇聯的卡帕”的美譽。
巴爾特曼茨的照片往往具有戲劇化的結構,1941年的傑作《進攻》。它不僅在前蘇聯發揮了重要的宣傳作用,也成為戰爭是極端野蠻的證據。
前蘇聯時期的新聞攝影師要麵臨的一個處境:他們的照片必須按照前蘇聯政府對媒體的管理規定來報道當時的重大曆史事件。不過像巴爾特曼茨一樣的新聞攝影師在完成政府規定的報道外,也拍攝了其他一些主題的照片,不過這些照片就像《悲愴》一樣被雪藏著。直到1991年以後,學者們才有可能撰寫那段時期的新聞攝影史。正如巴爾特曼茨很久以後寫到的那樣:“我們這些攝影師拍攝了很多與戰爭、火災、地震和凶殺有關的優秀作品,它們都表現了人類的苦難。當然,我們也很願意看到同樣高質量的,與歡樂、幸福和愛有關的題材。但是,我發現這更難。”
拉裏·伯羅斯
拉裏·伯羅斯1926年5月2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曾在《每日快報》、楔石攝影通訊社做暗房助手等工作,這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重要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他的手衝洗過的各國攝影師拍攝的戰場照片有上萬張,像羅伯特·卡帕這樣著名戰地記者的照片也曾經過他的手衝洗。1962年,拉裏·伯羅斯向《生活》雜誌總部提出前往越南戰場采訪,他如願以償地來到越南戰場。
1962年,拉裏·伯羅斯第一次來到越南戰場的時候,大部分美國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沒有意識到越南將給美國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在以後短短幾年的時間裏,越南戰爭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伯羅斯在早前已經告訴了人們事實的真相:他深入戰場,憑著敏銳的觸角意識到這場戰爭絕不僅僅是一次重大衝突,它將會逐步升級,甚至朝著災難性的方向發展。
米特裏·巴爾特曼茨
1942年,德國納粹軍隊撤入克裏米亞半島刻赤時,屠殺了當地17.6萬多名村民。時值晚冬,一名農婦發現了丈夫的屍體,張開雙臂向前,表情痛苦不堪。這張照片是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拍攝的,巴爾特曼茨一直跟蹤這名頭披白圍巾的老婦拍攝,當她在橫七豎八的屍體中終於發現不願見到的事實,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按下了快門。這幅作品取名《悲愴》。因為擔心影響前方戰士的士氣,原蘇聯政府不同意刊登《悲愴》。直到26年後,照片才得以發布,為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贏得了廣泛聲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最感人至深的幾張照片都是由巴爾特曼茨拍攝的。他的作品用一種刻板而又飽含人情味的手法,表現了人們在1942年克裏米亞刻赤戰爭等事件中遭受的苦難。戰爭奪取了親人的生命,毀壞了家園,然而活著的人又要圍繞在親人的屍體前禱告,戰爭的恐怖和對親人的悲傷氣氛在那特定的時空中交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