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之說既如此久遠,氣的觀念甫一產生,便自然地融入陰陽的話語係統。從此,天地萬物的一切造作與變化皆可從陰陽氣化(按:氣化即氣之運化,同時,氣化亦有“化生”(與“形化”相對)之義,如二程雲:“萬物之始,皆氣化;既形,然後以形相禪,有形化;形化長,則氣化消。”(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五,《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79頁))的角度進行理解。這種情形應和了周人天帝信仰漸趨式微的曆史背景,並進一步動搖了周人的天帝信仰。周人的天帝信仰以天命觀為核心,認為王權的取得與保持皆取決於天命,然“天命靡常”(《詩·大雅·文王》),非如殷人所謂恒定(如《尚書》記有“西伯戡黎”之事。麵對周人的擴張,殷臣祖伊甚懼,然紂王卻不以為意,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表達了天命凝滯不變的觀念。)。夏、殷二代之所以先後傾覆,失去統治的正當性(“早墜厥命”),正是因其“不敬厥德”之故(《尚書·召誥》)。欲“祈天永命”,使國祚綿延,君王便須“疾敬德”,以德配命;“敬德”在於“保民”,“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召誥》),“保民”是“保命”的基本前提。西周中期以後,隨著王室的式微與民生的凋敝,周人的天帝信仰開始動搖,疑天之風因之而起,以致有譴天、詈天之言。此狀在《詩》之《小雅》中多有記載,如:“昊天不傭,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南山》)“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無罪無辜,亂如此。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大,予慎無辜。”(《巧言》)疑天之風的蔓延,為人們從氣化感應的角度更“理性地”體察天地萬物的存在提供了契機。
從現存的史料看,較明顯的論氣之說出現在西周晚期。此時,人們已視氣的運行變化與世事人生一體相關。上引虢文公之言即為明證。又如幽王二年,周都鎬京附近“三川皆震”。對於這種現代觀念中的純自然現象,周大夫伯陽父卻將它和周王的政德虧欠乃至周王室的興衰成敗聯係起來,遂有了思想史上一段著名的論氣之說。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國語·周語上》)“天地之氣”即是陰陽之氣。將“天地”與“陰陽”對舉,表明伯陽父已將“天”從早先神秘的“天帝”之“天”中剝離出來。在蛻去其神秘性的同時,也賦予它以“理性”的內涵,此“天”已具有後世所謂的自然之天義。相應地,在伯陽父那裏,天人關係問題也發生了新的轉向,表現出“天人一體”(所謂“天人合一”之說似顯支離,二程(疑為明道之語)雲:“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六,《二程集》,第81頁))的思想端倪。這種“天人一體”已非殷周之際的神人(此“人”主要指以商王和周王為代表的統治集團。)一體,它展現了人事與自然的血脈相通性。貫通這種天人關係的正是天地之氣或曰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的調和與否同人的行為密切相關:若民(韋昭雲:“言民者,不敢斥王也。”(韋昭:《國語注》,第13頁))德有失,將會導致陰陽失序;陰陽失序又會引發相應的自然災害,以致“民乏財用”,甚乃國亡。
陰陽之說既如此久遠,氣的觀念甫一產生,便自然地融入陰陽的話語係統。從此,天地萬物的一切造作與變化皆可從陰陽氣化(按:氣化即氣之運化,同時,氣化亦有“化生”(與“形化”相對)之義,如二程雲:“萬物之始,皆氣化;既形,然後以形相禪,有形化;形化長,則氣化消。”(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五,《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79頁))的角度進行理解。這種情形應和了周人天帝信仰漸趨式微的曆史背景,並進一步動搖了周人的天帝信仰。周人的天帝信仰以天命觀為核心,認為王權的取得與保持皆取決於天命,然“天命靡常”(《詩·大雅·文王》),非如殷人所謂恒定(如《尚書》記有“西伯戡黎”之事。麵對周人的擴張,殷臣祖伊甚懼,然紂王卻不以為意,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表達了天命凝滯不變的觀念。)。夏、殷二代之所以先後傾覆,失去統治的正當性(“早墜厥命”),正是因其“不敬厥德”之故(《尚書·召誥》)。欲“祈天永命”,使國祚綿延,君王便須“疾敬德”,以德配命;“敬德”在於“保民”,“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召誥》),“保民”是“保命”的基本前提。西周中期以後,隨著王室的式微與民生的凋敝,周人的天帝信仰開始動搖,疑天之風因之而起,以致有譴天、詈天之言。此狀在《詩》之《小雅》中多有記載,如:“昊天不傭,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南山》)“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無罪無辜,亂如此。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大,予慎無辜。”(《巧言》)疑天之風的蔓延,為人們從氣化感應的角度更“理性地”體察天地萬物的存在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