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幽默——超級的工具(10)(1 / 3)

隨便發怒,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說,會傷了和氣和感情,會失去熟人之間的信任和親近。製怒,則是一個人的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而理智,恰好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的一種特有的標誌。

隨便發怒,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脾氣,“江山好改,秉性難易”,似乎發怒是人的一種本性,其實這是誤解。我們知道,多數人都有為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感情辯解的動機,因此,不知不覺中他就把自己和別人分別對待了,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而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別人。這種不能以平等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心理,還表現在不能平等地對待各種不同的人身上。例如:他對同事和下級,比對上級更容易發怒;他對妻子兒女,比對父輩更容易發怒。因為他在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時,以為他的同事、下級、同輩或小輩都是應該服從他的旨意的。可見,隨便向人發怒,是一種不尊重別人和不講文明禮貌的行為。

在我們的社會裏,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應該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尤其在今天,大家都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獨立的人格,獨特的個性,都有著不受他人幹涉的生活領域。即使是上下級關係,也不能隨便發怒,損害下級的人格和自尊心,這樣勢必隻會失去自己的威信。

不要惡語傷人

惡語是指那些肮髒汙穢、奚落挖苦、尖刻侮辱一類的語言。很顯然,這是一種與文明禮貌相悖的粗俗的東西,與社會主義的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的關係無疑是格格不入的。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惡言中傷,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不但我們自己不該說,聽到這一類的話也不要隨意亂傳。我國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說過:“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意思是:說話要注意言辭口氣,避免粗野和汙穢。輕蔑粗魯的語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驕橫高傲的語言使人與你疏遠,憤怒粗暴的語言有可能將事情導向不良後果。本來,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但惡語卻是損害別人尊嚴、刺痛別人神經和破壞相互關係的禍根。

還應當看到的是,惡語不僅傷人,其實也傷害了說這類話的人自己,它不僅使別人受到了侮辱,也同時貶低了自己的人格。一個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他的語言必定也是很美的。出口成章、富有文采是美;幽默風趣、談笑風生是美;直抒胸懷、樸實無華也同樣是美,盡管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文雅禮貌、親切溫和、謙遜客氣則是其共同的特點。“誠於中而形於外”,這些外在的表現,都與說話者本身誠實中肯、與人為善的品格分不開。換言之,惡語傷人者,其本人必定是個缺乏素養和道德低下的庸人。

魯迅曾經說過,謾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語言的力量,不在聲嘶力竭的喊叫,也不在尖酸刻薄的辱罵,而是在於是否掌握了真理。真理在手,所向披靡。我們的革命前輩,即使在敵人的法庭上為真理而進行鬥爭時,也決不使用肮髒下流的惡語,而是慷慨陳詞,據理痛斥,宣傳正義主張,字字句句閃爍著真理的光輝。今天,難道我們在對待自己的親人、同誌、朋友的時候,反而可以惡語中傷他人麼?

不要飛短流長

人際交往,貴在一個“誠”字。正如一句外國諺語所說:“隻要都掏出心來,便能心心相印。”那種在背後嘁嘁喳喳、飛短流長的做法,是一種舊時代小市民的低級趣味。它不但會破壞同誌之間的團結,傷害朋友之間的情誼,甚至還會釀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它也說明了一個人的品格的低下。因此,在社交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幹涉別人的隱私。朋友之間,可以洞開心扉,無話不談。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把自己的一切都公之於眾。隻要不違背社會的法律和公眾的道德,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和侵犯他人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角隱蔽的天地。作為社會來說,也應該尊重和保護個人的隱私權。那種到處刺探別人的隱私,甚至把別人心靈上的創傷當作新聞來傳播,以供自己取樂的人,是違背了現代人的道德規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