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溝通——社交的方法(1)(1 / 3)

溝通能力決定一個人的交際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可以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而且可以升華你的人生。所以溝通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每課名言

與朋友交,隻取其長,不計其短。

——李惺

每課經典

觸龍巧說趙太後

公元前265年,秦國猛烈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卻要求趙國用長安君作為人質,他們才能出兵。這時趙國趙太後掌權,她堅決不同意,大臣們極力勸諫。

一天,趙國的左師觸龍來到王宮謁見太後。一番請安之後,觸龍即對太後說:“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紀最小,是個不肖之子。臣老了,偏偏又很愛憐他,希望能派他到侍衛隊裏湊個數,來保衛王宮。所以冒著死罪來稟告您。”太後說:“沒問題。年紀多大了?”觸龍回答說:“十五歲。雖然還小,但希望在老臣沒死的時候先拜托給太後。”

太後說:“做父親的也愛憐他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做母親愛的更深。”太後笑道:“婦道人家才特別喜愛小兒子。”誰知觸龍卻說:“依老臣個人的看法,老太後愛女兒燕後,勝過長安君。”太後連忙說:“您錯了,對女兒的愛比不上對長安君愛得深。”觸龍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深遠一點。老太後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她的腳為她哭泣,是想到可憐她要遠去,也是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並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祈禱,總是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了子孫可以代代相繼在燕國為王嗎?”太後點點頭,說:“確實如此。”

觸龍又說:“從現在往上數三世,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太後說:“沒有。”觸龍說:“不隻是趙國,其他諸侯國的子孫有嗎?”太後說:“我老婆子沒聽說過。”觸龍說:“這是因為他們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及於他們的子孫。難道是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地位高人一等卻沒什麼功績,俸祿特別優厚卻未嚐有所操勞,而金玉珠寶卻擁有很多。這才是真正的不好。現在老太後授給長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給他,又賜予他大量的珍寶,卻不曾想到目前讓他對國家做出功績。有朝一日太後百年了,長安君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認為老太後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以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後。”

太後恍然大悟,馬上讓人套馬備車一百乘,讓長安君到齊國去做人質,長安君一到,齊國也就出兵了。

今後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多元的百家爭鳴的社會。生活在其中的成員,惟有把個人的觀念、意見、主張、情緒與感覺,通過優美的文辭、貼切的語句、動人的聲音、理性的態度和富有情感的肢體動作準確地表達出來,才能有利於人際溝通、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成功的人生!

1溝通,是交流的橋梁

我們正處於一個高速度發展的時代,合作已成為人類生存的手段。因為科學知識向縱深方向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人們不可能再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每個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於是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與挑戰,也充滿了合作與快樂。

社交關係對於個人,無論在事業上、生活上,抑或學業上皆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有一本書中是這樣說得,“忠實的朋友是人生的良藥。”實際說來,朋友比良藥還要好些。良藥隻用在已經生病的人;友誼則可使健康的人享受人生之樂——一種終生受用的樂趣。

這是一個合群的社會,個人的學識與力量是有限的,必須依助他人的學識及力量方能完成任務。在這世上,有不少人並非很有才華,但他們卻擁有一個無形的資產——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因為這無形資產,使他在各方麵各領域都能平步青雲。

英國的蓋斯凱爾夫人在《瑪麗·巴頓》一書中指出:“要是你有一個朋友,能把困難的問題分析得很清楚,知道應該怎樣去對付;又能確定哪一個辦法最聰明,最適當;一切的困難,到頭來都迎刃而解,那真是再愉快不過的事。”

人與人交往要遵循一些準則。我們經常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特殊的遺傳基因的組合,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生理條件;出身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經曆的不同,等等,決定了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氣質、思維方式。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裏,隻要個人的行為不妨礙社會的健康發展,不妨礙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也不能消除這種差異。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得到每個人的首肯,不能與每一個人都成為知心的朋友,你也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賞他、不喜歡他,但是你不能輕視他,他隻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這種不同;也不要在與別人交往中,一味地遷就別人,從而丟掉自己的個性。古人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說,意思就是有差別才有和諧。人與人的交往貴在求同存異,君子之間的交往是求和諧,但是並不是一味地投別人所好;小人的交往卻是“同而不和”,凡事都說“好好好是是是”,但相互之間卻難得和諧。“和而不同”應該是我們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