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哈爾濱黨組織是貫徹中共三大精神的兩個先進典型之一(1 / 3)

該文件在“各委員報告中”指出:

(六)哈爾濱

1.民校民校事,張同誌的部長委任狀已接到,我們現在開始活動。事務所將租妥,以後預備以三十人為基本,從事有意義的組織。

2.《晨光報》此報的數量在哈埠現已占第一位,一個月以後,可歸我們主持。

3.青年學院官廳已批準。現正在特警處糧捐下活動經費。青年學院半月刊——《青年》——下星期內正式出版。

4.勞動運動

A.有京漢高碑店分會得力工友來此,他是天津人,又在東路做工多年,會俄語,現已由俄友供給生活費,辦東路華工部事。

B.此間友人每月出八十元,辦《勞動周刊》,此報由我們辦,下星期出版。

5.通信[訊]社現已有兩個辦公處,電話等都全備,與無線電收發處合辦。仍加力進行津貼,俟根基在握,在此希望再調一同誌來專辦,以保持這塊招牌。

6.S.Y.基本人已有六人(C友出外),努力於商人學生兩方麵,從事組織。

7.已發起一群眾對外的組織,下星期日開大會。擬乘機鼓吹反帝國主義的聯合,促進中俄會議等……內幕由我們主持。此間同誌皆以“參加團體組織團體”為唯一方法。

這一報告的具體報告人未注明是哪位委員。有的學者斷言:“在三屆中央第一次執委會上,陳為人報告了哈爾濱的工作” ,筆者認為這與史實不符。第一,陳為人不是中央執行委員,按例不能出席中執委常會;第二,據會議“紀要”所載“到會者中局委員四人,駐京駐鄂委員各一人,SY代表一人,特別招待同誌一人,共八人” ,其中也沒有陳為人到會的記錄。但從報告內容上看這份報告又確實出自陳為人之手。理由有三:第一,陳為人是出席中共三大的滿洲代表,大會之後他必須向大會選出的中央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第二,在三屆一次中執委會議召開之前中央下發了《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並要求各地選出一人為“教育宣傳委員”,哈爾濱獨立組根據中央要求“已委陳君濤負責”(見《汪潔曼給劉仁靜的信》1923年11月12日),這就是說此時的陳為人已被推薦為中央教育宣傳委員會的委員,並負責將哈埠情況每月報告中央教育委員會;第三,各委員報告如京區、滬區十分口語化,而“哈爾濱”則有明顯的書麵語言的痕跡。根據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哈爾濱”的這個報告是中執委對陳為人寫給中央的書麵報告的轉述,亦包含著對哈爾濱工作經驗的推廣的用意。

對這一段報告,筆者作如下說明:

1.“民校”,是黨內文獻或通信中為保守機密起見對“國民黨”的代稱。當時中共稱為“大學”,青年團稱為“中學”,國民黨稱為“民校”,黨務稱為“校務”。“民校事”就是指建立國民黨地方黨部的事宜。在中共三大通過的《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指出:“我們須努力擴大國民黨的組織於全中國,使全中國革命分子集中於國民黨,以適應目前中國革命之需要。” 為了貫徹這一精神,陳為人、李震瀛等與先期到哈的共產黨人在“三大”閉幕後已著手建立哈爾濱地區的國民黨支部。在此之前,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朱霽青、楊守愚等人受孫中山派遣曾來哈爾濱發展國民黨黨員,但他們並沒有做什麼實事,打個照麵後見風頭不對就“掃興而歸”了。倒是陳、李到哈與韓迭聲、張昭德等“以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為核心的國民黨”做了許多發展國民黨員、籌建地方黨部的實事。“張同誌的部長委任狀已接到”,“張同誌”即張昭德,化名張晉。原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生,是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畢業後來哈任哈爾濱工業專科學校(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前身)教師,為加速建立國民黨組織,陳為人推薦他擔任哈市國民黨部的青年委員,並且得到了國民黨中央發來的“部長委任狀”,確定了辦公地點,發展了一批國民黨員,建立了30人左右的地方黨部。

該文件在“各委員報告中”指出:

(六)哈爾濱

1.民校民校事,張同誌的部長委任狀已接到,我們現在開始活動。事務所將租妥,以後預備以三十人為基本,從事有意義的組織。

2.《晨光報》此報的數量在哈埠現已占第一位,一個月以後,可歸我們主持。

3.青年學院官廳已批準。現正在特警處糧捐下活動經費。青年學院半月刊——《青年》——下星期內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