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第十一(1 / 3)

先進第十一

一、百依百順沒有什麼幫助,風言風語不如自己的判斷力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遊、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先進》篇主要記錄了孔子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的事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問和為政的一些主張。

這段是孔子對學生的一些評論,開始的一句是孔子對於學問的獨到見解,我們先看原文的意思,孔子說,先輩們對於禮樂文化來說,是野人也!先進是前輩的意思,這個話的意思是說,在上古的時候,由於沒有禮樂的形成,所以上古的人們還處於野蠻的狀態,到後來有了禮樂的文化,我們這些人生下來就開始接受禮樂文化的教育,有了文化的修養,很有學問,就成為君子了。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講,還是先輩們的樸野比較好。

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是禮樂文化的推崇這,那麼這裏他為什麼說在實用的角度,還是少一些這樣的文化好呢?

這個我們是要注意的,孔子對文化的推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文化要為社會服務,就是說一個有了文化的君子是為了在社會上能夠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如果文化氣息太濃厚了,就是過分的書卷氣,這樣的話什麼事情都幹不了,也就失去了為社會服務的意義,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上孔子說,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講,他還是讚同禮樂的文化少一些的。

這個我們現在很能理解,因為過分的禮樂文化會把人熏陶成書呆子的,這實際也違背了禮的jing神,因為禮的jing神在於禮的內涵,就是說為人處世要保持誠心誠意,隻有內心誠實,加上外在的禮樂形式,才會成為為社會服務的人才。我們在社會上可以看到這樣的人,學識很好,或者文章很華美,但是如果要他幹個什麼事,怎麼都做不來。這就是把學問弄成了文學。這個是要注意的。

接下來是孔子的一句感歎,他說,那些在我被困陳蔡之間的時候跟隨我的弟子,如今都已經不在了。

說了這個話後孔子就開始評論那些學生了,他說,道德修養好的有顏回,子騫,冉伯牛,冉雍。言辭方麵好的有宰我,子貢。政事好的有冉有,季路。文學好的方麵有子遊和子夏。

把這些人一一列舉以後孔子又開始著重講了他的幾個弟子,他說顏回是對我沒有什麼幫助的,因為他對於我說的話沒有不喜歡的。說閔子騫真是很孝順啊,別人對於他父母兄弟不好的話他從來不聽。

這個顏回的論述很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說顏回對於自己說的話從來沒有表示過異議,這樣對於孔子自己來說,當然是沒有幫助的。閔子騫的故事我們要講一下,閔子騫少時為後母虐待,冬天,後母以蘆花給子騫做衣服,用絲綿衣給自己所生的兩個孩子用。閔子騫寒冷不禁,他父不知情,反而怒斥閔子騫懶惰,打他的時候,看見衣服破綻處有蘆花飛出,才知道子騫的後母做了手腳,他父親氣憤之極,打算把他後母休了。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子騫如同自己的孩子,全家和睦。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這個故事在“二十四孝”裏排在第三。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閔子騫家鄉的人就在閔子騫跟前說他後母的種種不是,大有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情形,但是閔子騫對這些事情全然不聽,依然如對待生母一樣的對待後母。所以孔子感歎閔子騫真孝順啊!

最後一句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南容吟誦了三遍《白圭》,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這個孔子嫁侄女的事情前麵有過論述,並不是南容念了三遍《白圭》就讓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孔子對南容的觀察在前麵說過,說南容這個人,國家清明的時候能夠出來做事,並且能夠做的很好,國家昏暗的時候能夠隱忍的住,不會有災禍降臨到自己頭上,所以孔子才把他的侄女嫁給了南容。這裏《白圭》詩篇的題目是《詩經.大雅.抑》裏麵的兩句話,意思裏有“白圭的汙點可以磨去,但是我們語言中的汙點卻是無法去掉的”這樣的話。

這段我們主要要看的是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為社會服務,而不是把自己讀成“書呆子”,另一個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你是百般依順的話,對你是沒有幫助的,還要注意一個人要有自己du li的見解,不要因為別人的言語就懷疑了自己的判斷力。

二、禮儀的製度,人情的難度

李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死,門人yu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這段是專門講顏回的,第一句以前出現過,就是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裏誰的學問最好,孔子說是顏回,但是很可惜早死了,就再也沒有人了。

後麵的幾句全部是講顏回死後的事情的,顏路是顏回的父親,說顏回死了,他父親請求孔子把車子賣了給顏回買個外棺,棺就是棺材,槨是罩在棺材外麵的罩子。孔子說,有沒有材都是自己的孩子,我兒子鯉死的時候,也隻有內棺而無外棺。我不能因為要給顏回買外棺就把車子賣了步行,我曾經做過大夫,是不能步行的。

這個話是後來人們批評孔子的一個重要地方,講的是孔子講排場,端架子,一步車子既不給兒子換外棺又不給顏回換外棺。

這裏的意思我們不好妄加評論,但是我們知道,有兩點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一點是禮的製度,我們知道孔子一生都在致力於恢複周禮的製度,按照禮的製度,像孔子這樣做過官的人出門是不能步行的,這樣是有違禮製的,再說一點顏回雖然學問修養道德都很好,但是顏回沒有級別,按照禮製,隻有“士”大夫級別以上的人死去才能享用棺外加槨的待遇,那麼對於孔子來說,他自己首先就不能違背這個禮的製度的。所以孔子回絕了顏路的請求。

但是作為自己心愛的學生,顏回的死還是對孔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孔子悲痛yu絕,哭的很傷心,別人說他太傷心了吧?他說,我太傷心嗎?像顏回這樣的好學生死了我不傷心,那還能有誰讓我傷心呢?甚至孔子還對顏回的死發出了這樣的感歎,說是上天使我失去他啊!

真是愛之切,傷之痛。其實對於孔子來說,他認為自己的學問繼承人就應該是顏回,但是顏回卻死了,學問沒有人繼承了!他能不傷心嗎?既然上天讓他肩負起了傳承文化的曆史重任,但又讓顏回死去,這不是老天的作為還能是什麼呢?

下來又說到了顏回的葬禮,看來像顏回這樣道德修養最好但是又沒有社會級別的人的葬禮還真不好辦。說孔子的弟子們打算厚葬顏回,孔子說不可以,但是弟子們還是厚葬了顏回,孔子知道以後就感歎說,顏回生前一直把自己當成父親看,可是在安葬這件事情上,自己卻沒有做到父親一樣的責任,意思就是說弟子們厚葬顏回這件事其實是違背了顏回生前對於禮的修養的要求的,這個事情實際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其實孔子如果出麵去幹涉,弟子們也會按照孔子的意思去做的,但是孔子沒有絕對幹涉,但是對顏回又報有歉意,所以孔子說,這樣的厚葬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你的同學們的意思。

顏回的這段是孔子對於學生的去世的悲痛心情,同時在這件事情上產生了禮儀和人情的矛盾,即使是像孔子這樣的仁德君子也有做人的無奈!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孔子以前關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原則,那就是信義是判斷怎麼做事情的前提。我們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應該有這個原則在自己的心裏作為判斷的一個標準。

三、方針是基石,不可隨意改動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這段主要是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其中重要的是閔子騫關於變動的論述。

子路問孔子關於鬼神的事情,孔子說,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討論鬼神幹什麼?子路又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生的問題還沒有弄清楚,怎麼能知道死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