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作為一部區別於其他關於《論語》注疏的重要著作深受大家的喜愛。我本人在整個閱讀中也是受益匪淺,於是根據《論語》的篇章及其南懷瑾大師的講述,結合自己在社會生活工作中的經驗進行了新的研讀,可以說是一部關於《論語》在為人處事,尤其是商業社會管理方麵的啟發xing文章。
《論語》講的是什麼?恐怕說法千千萬萬。但是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可以說由深而淺的道出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論語》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真是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其中做人,就是我們要在自己的個人修養上下功夫,首先要把自己的言行做好;其中做事,實質就是要把自己和別人的關係處理好,因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人的因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語》就是一部關係學的典籍。
《論語》中的字字句句無論從小的說話、做事,還是從大的修身、做領導。都給我們提出了可以借鑒的思想和事例,我們的ri常生活方方麵麵都可以聯係到《論語》的思想和論述。
在商業氣息ri益濃厚的今天,無論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還是中層管理者,或者是公司的領導者,我們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著人和人的關係這一點來進行的,關係並不是一個貶義的問題,隻是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種種不正常的關係問題,也就是孔子所講的小人的個人厲害關係問題,所以才造成目前大家對關係的誤解。那麼從《論語》來講,正確處理事務中的關係問題是事情成功的前提,這個前提也是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個人對關係問題的看法,也就是個人的修養;另一個是個人和其他人的關係的處理原則。這些問題的處理原則就是《論語》的核心內容。
從我們為政的角度來說,《論語》的見解更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一樣,《論語》在對於為政者的思想和行為方麵的論述占的篇幅更多,其中的“正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等思想更是我們在做社會事務的領導者崗位上的學習綱要。
如果說《論語》僅僅是論述了這些原則和綱要的話,那就是對《論語》最為淺薄的認識,《論語》不僅僅講述了這些綱要和原則,更重要的是《論語》講述了對這些原則和綱要正確判斷的準則,就是孔子所講的“吾道一以貫之”的論述。孔子在對子貢的談話中明確的提出了自己學問的大問題,不是孔子自己知識淵博,社會經驗豐富,而是孔子在對人和事的看法及處理方法上有一個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是判斷和處理人事問題的至高準則,有了這個準則,無論任何的人事問題,都會在這個範圍下有正確的見解與處理。我們在孔子對於管仲“仁”與“不仁”的論述中更為明確的看到了這個問題。子路和子貢都認為管仲在跟隨齊桓公而不是像召忽一樣跟隨公子糾去死的問題上是不仁的行為,但是孔子對於此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孔子認為管仲雖然投向了齊桓公,沒有跟隨公子糾去赴死,在大家看來就是不忠,就是不仁的行為,但是管仲在跟隨齊桓公以後為國家和人民所做的事情正是“仁”的中心思想的體現,所以那個不忠的行為就不值得一提了。這個更進一步的說明了這個中心思想下的其他原則的靈活xing問題。這個問題的重要xing在於解答了我們平常對於《論語》的一知半解而產生的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困惑。
那麼什麼是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這個道呢?這個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牽扯到了形而上的天地宇宙本來麵目的大問題。這個我們暫且不去管它。我們可以從孔子在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仁”裏麵去找我們的答案。“仁”的境界是什麼?也是眾說紛紜,南懷瑾大師通過對儒家和佛學及其他宗教領域進行了分析,這個分析很能為我們說明問題。我們知道在佛教中有菩薩發願的問題,菩薩發願就是為了免除天下蒼生的痛苦,同樣孔子也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仁者愛人”,愛天下所有的人,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有幸福的生活。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勉強的對“仁者”的境界做一個描述,“仁者”的境界就是“己yu立而立人,己yu達而達人。”就是這種無私的大愛,而把這種大愛的思想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取得成功,使得天下蒼生都因為自己而獲得安定幸福的生活就是孔子提出的聖人。聖人就是把“仁者”思想落實到生活中而成功的人。
由此我們來看,無論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時刻,我們在“仁者”的中心思想下去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就不會存在自己的困惑,也就是孔子對子貢講的並不是自己什麼都知道,而是自己有一個中心思想,依據這個中心思想去做人做事就不會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