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越扶持越“低能”的精品劇團相反,浙江台州等地的民間戲班活動繁多,卻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地方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引導和必要的扶持。浙江目前規模較大的民營劇團是創辦於1988年的杭州黃龍越劇團,借助杭州遊覽景點黃龍洞,著力以越劇形式演繹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民間傳說、風俗風情。為將越劇藝術和杭州旅遊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劇團編排創作了一係列演繹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的新劇。黃龍越劇團每天演出2至3場,年平均演出1000多場次,演員大多來自浙江周邊地、縣及省藝校越劇專業的畢業生,劇團以掛牌、掛名等方式有側重地推出演員,遊客可即興參與演出,也可任意點唱,靈活的演出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觀戲、品戲的興趣,也為越劇傳播、市場開拓提供了新思路。但類似的團體數量太少,長久的影響力一時尚難以顯現。
在上海,民營劇團當首推尹派小生蕭雅2002年以其個人名義成立的藝術工作室。蕭雅原為上海市虹口區越劇團演員,在戲曲整體滑坡的背景下,上海越劇院已是步履維艱,區級越劇團更是不堪。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曾大膽涉足流行樂壇的蕭雅,再次體現出“吃螃蟹”的勇氣。作為申城第一家越劇民間職業團體,蕭雅藝術工作室完全沒有國家撥款可依賴,一切都必須麵向市場。該工作室初時隻有6個固定人員,精簡、精幹,根據“一戲一聘”的經營理念,推行“養戲”的新路子。
工作室成立之初,蕭雅擔綱在逸夫舞台推出慈善義演專場,接下去便是度身定製的大戲《狀元未了情》。該戲前期投入排演費80多萬元,蕭雅與另一位主演、著名戚派花旦金靜以股份製方式來共同投資,共同承擔風險。“通俗而不庸俗,麵向大眾,回歸越劇本體,展示明星魅力”是該戲也是蕭雅工作室的經營理念。由於秉承“養戲不養人”原則,打造保留劇目便是其立足之基。為了使《狀元未了情》一戲既符合越劇特點、又能鍛煉演員表演能力,工作室不僅請來傅全香、李惠康、石玉昆、劉覺等戲劇名家一起琢磨情節、編創新腔,而且請了上海昆劇團的嶽美緹和張洵澎擔任藝術指導,幫助演員設計身段動作。新戲於2002年12月1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一炮打響,一票難求;此後蕭雅攜該戲在安徽、江蘇、浙江巡演,在2003年的蘇浙滬演出洽談會上,僅上半年演出合同便簽訂了60餘場,票房收入可望超過100萬元。隨後,首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開幕,工作室應邀參加,帶去“越劇精品回眸”折子戲專場,將民營劇團的市場開拓到更為廣闊的空間。沒有龐大、臃腫的機構,以戲聚集人,以合同規範演出過程,工作室融傳統劇團的藝術生產職能和劇院的演出經營職能於一體,其核心要義在於名角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蕭雅試圖以這種新的運作方式豐富越劇市場,亦為民營職業劇團的生存方式提供新思路。
與越扶持越“低能”的精品劇團相反,浙江台州等地的民間戲班活動繁多,卻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地方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引導和必要的扶持。浙江目前規模較大的民營劇團是創辦於1988年的杭州黃龍越劇團,借助杭州遊覽景點黃龍洞,著力以越劇形式演繹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民間傳說、風俗風情。為將越劇藝術和杭州旅遊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劇團編排創作了一係列演繹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的新劇。黃龍越劇團每天演出2至3場,年平均演出1000多場次,演員大多來自浙江周邊地、縣及省藝校越劇專業的畢業生,劇團以掛牌、掛名等方式有側重地推出演員,遊客可即興參與演出,也可任意點唱,靈活的演出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觀戲、品戲的興趣,也為越劇傳播、市場開拓提供了新思路。但類似的團體數量太少,長久的影響力一時尚難以顯現。
在上海,民營劇團當首推尹派小生蕭雅2002年以其個人名義成立的藝術工作室。蕭雅原為上海市虹口區越劇團演員,在戲曲整體滑坡的背景下,上海越劇院已是步履維艱,區級越劇團更是不堪。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曾大膽涉足流行樂壇的蕭雅,再次體現出“吃螃蟹”的勇氣。作為申城第一家越劇民間職業團體,蕭雅藝術工作室完全沒有國家撥款可依賴,一切都必須麵向市場。該工作室初時隻有6個固定人員,精簡、精幹,根據“一戲一聘”的經營理念,推行“養戲”的新路子。
工作室成立之初,蕭雅擔綱在逸夫舞台推出慈善義演專場,接下去便是度身定製的大戲《狀元未了情》。該戲前期投入排演費80多萬元,蕭雅與另一位主演、著名戚派花旦金靜以股份製方式來共同投資,共同承擔風險。“通俗而不庸俗,麵向大眾,回歸越劇本體,展示明星魅力”是該戲也是蕭雅工作室的經營理念。由於秉承“養戲不養人”原則,打造保留劇目便是其立足之基。為了使《狀元未了情》一戲既符合越劇特點、又能鍛煉演員表演能力,工作室不僅請來傅全香、李惠康、石玉昆、劉覺等戲劇名家一起琢磨情節、編創新腔,而且請了上海昆劇團的嶽美緹和張洵澎擔任藝術指導,幫助演員設計身段動作。新戲於2002年12月1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一炮打響,一票難求;此後蕭雅攜該戲在安徽、江蘇、浙江巡演,在2003年的蘇浙滬演出洽談會上,僅上半年演出合同便簽訂了60餘場,票房收入可望超過100萬元。隨後,首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開幕,工作室應邀參加,帶去“越劇精品回眸”折子戲專場,將民營劇團的市場開拓到更為廣闊的空間。沒有龐大、臃腫的機構,以戲聚集人,以合同規範演出過程,工作室融傳統劇團的藝術生產職能和劇院的演出經營職能於一體,其核心要義在於名角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蕭雅試圖以這種新的運作方式豐富越劇市場,亦為民營職業劇團的生存方式提供新思路。
繼蕭雅之後,優秀的範派小生韓婷婷在上海市虹口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掛牌成立了韓婷婷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為民營股份製公司,它的成立既是虹口越劇團改製的結果,也是越劇名角回歸市場的新裏程。2010年12月,隨著“趙氏工坊”,即趙誌剛個人藝術工作室在杭州“富義倉”的落戶,越劇界又一位名角大膽跳出體製之外,加入到市場的搏擊中。“趙氏工坊”一方麵參與上海戲劇穀的秋冬演出季,一方麵積極與浙江合作,在純越劇和非越劇兩個方向上同時開拓。除了擔綱主演之外,趙誌剛還希望參與更多商業運作方麵的工作,譬如當製作人,對年輕演員加以市場化的包裝、運作。與浙江省內某些體製內名角的個人工作室不同,蕭雅、韓婷婷、趙誌剛已將自身完全置於市場之中,一如新中國成立前的名角挑班。原本名角便是集藝術成就與市場影響力於一體的存在,名角挑班,即以某個知名演員為核心,依行當分工配置主要的配角演員(包括琴師、龍套等),並按照名角的藝術特色進行劇目的排演、劇場的選擇和接洽、製定相應的宣傳營銷策略。久之,便形成了較為固定的一班人馬,特別是那些影響力巨大的角兒,如梅、程、尚、荀四大名旦,都擁有私家班底。毫無疑問,名角挑班的前提是角兒巨大的市場號召力,具備充分的、可供挖掘的商業價值,其運營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其分配也依照其商業價值大小進行。這裏,我們看到一個清晰的鏈條:市場競爭使個別優秀演員脫穎而出、成為名角,名角挑班、在激烈的競爭中鞏固、發展自己的地位,從而帶動、激勵更多的角兒出現,促成風格迥異的表演流派,推動戲曲發展。但是,隨著新中國“戲改”的發動,這種名角——市場間的鏈條被割裂。身在單位之中的名角,隻管演戲,無需理會管理、市場運作等事宜,久而久之其市場能量日漸萎縮,由此他們或許仍然可以被稱為優秀演員,但已然喪失了“角兒”的風範。而今,在大眾文化的“圍剿”下,這一能量被迫再次勃發,應該說對於越劇是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