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被誤解的以及被糾正的 傳言中的“毒”食(2 / 3)

解析“致命食物”之三:新鮮蠶豆

傳言

“有的人食用新鮮蠶豆後會引起過敏性溶血綜合病症,出現全身乏力、貧血等症狀。”

——“比砒霜還毒的14種食物”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根據。蠶豆確實可能導致過敏性的溶血症狀,也被稱為“蠶豆病”。目前研究認為,蠶豆裏含有的蠶豆嘧啶(一種核苷酸)會幹擾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正常運作,而後者是維持血紅蛋白正常工作的關鍵因子,從而引起紅細胞破裂,引發“蠶豆溶血”病。不過,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充足的這種酶,蠶豆也隻會乖乖地當好食物了。所以,隻有對那些因為遺傳問題而缺乏這種酶的人來說,蠶豆才是“危險的食物”。

對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來說,生吃新鮮蠶豆引發症狀的風險最高。孩子的風險比成人要高。在儲存過程中,蠶豆嘧啶會被逐漸氧化降解,所以幹蠶豆引發蠶豆病的幾率確實要低一些,但也不是完全安全。有時候,甚至吸入蠶豆花粉都可能引發症狀。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風險並不存在。

對於豆類的誤解,可能還是因為其中含有一些所謂的“反營養物質”,比如蛋白酶抑製劑和皂苷,以及植物毒素,比如植物凝集素。

蛋白酶抑製劑沒有實質上的毒性,不過它們會抑製蛋白酶活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效率。所以,它們在傳統上被當作反麵典型。不過,一些新的研究發現,某些蛋白酶抑製劑對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比如蛋白水解酵素抑製素,在口服的情況能夠發揮抗癌作用(詳見本書第3章《蛋白質進肚,依然各不相同》一文)。而皂苷,則主要因為起泡性能太好,給豆製品加工帶來一定麻煩。但對於人體來說,它並不會帶來明顯毒性。

豆類中真正有毒的是植物凝集素。這種毒素存在於多種豆類之中,含量各不相同。紅芸豆中含量最高,可達20,000~70,000單位,理論上說,隻要四五顆就能引發中毒症狀。白芸豆比較低,大概是紅芸豆的三分之一。而傳說“比砒霜還毒”的蠶豆,則隻有紅芸豆的5%~10%。不過,植物凝集素對溫度比較敏感,在完全煮熟之後,其活性大大降低,含量隻有200~400單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加熱不充分,毒性反而更高。加熱到80攝氏度會使其活性增加幾倍,比生吃還糟糕。有些人習慣用慢煮鍋來燉豆子,實際上慢煮鍋的溫度不高,即使經過長時間燉煮,豆子內部也可能達不到滅活凝集素所需的溫度。

不過,凝集素一般也不會造成致命後果。通常的症狀是嚴重的惡心、嘔吐、拉稀以及腹痛等。一般情況下,這些症狀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恢複。

總而言之,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使用蠶豆確實會帶有危險,因為加熱、幹燥等處理可以降低發生“溶血症”的風險但還是不能完全消除。而對於正常人,蠶豆中含有的植物凝集素,其含量遠遠不及紅芸豆高,比白芸豆也要低。並且,植物凝集素可以通過充分加熱來消除毒性。隻要處理得當,是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

反季蔬果吃不得?吃得!

傳言

“反季蔬菜、反季水果與時令不合,對人體有害無益。反季蔬果總是通過化肥、農藥、激素等催熟出來的,不僅營養價值不行,連是否安全都很難說。”

植物的生長需要適當的光照、空氣、水、溫度和肥料。肥料可以是土壤中的天然成分,也可以通過人工施加。季節與“時令”,隻是老祖宗們對如何利用自然條件的總結而已。到如今,人類可操縱這些條件的能力大大增強,也就不用去適應植物,而是讓植物來按我們的需求生長了。

通常說的“反季蔬菜”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異地種植,植物在某地是“反季”的,在另一個地方卻正當時。比如幾乎所有蔬菜在冬天的北京都“過時”了,而在廣東海南卻生機盎然。這些蔬菜在產地無疑是“應季”的,要說到了北京就“違反了天倫”,實在是很勉強。二是長期保存。果蔬的長期保鮮、保存技術前所未有。把“應季”的果蔬保存到冬季,也不再是奇技淫巧。香蕉、葡萄、蘋果、梨、柑橘、菠蘿……常見的水果幾乎都可以保存到全年供應。三是“大棚種植”。這種人造的“局部環境”在人看來是“違背自然”的,但對於植物卻依然是王道樂土。

當然,不管是異地種植長途運輸,還是長期保存售前催熟,或者是大棚種植,都跟“應時當地”生產的果蔬不完全相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其中的“營養成分”有一定差異,有時候味道口感的差別甚至還相當明顯。不過,這些差異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營養”,更不意味著它們“可能有害”。一種種植與保存方式,隻要能夠得到科學界的認可與推廣,就意味著其“可能存在的危害”實在是微乎其微。

顯而易見,“應時當季”的蔬菜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價格比反季的要便宜一些。跟反季果蔬相比較的,不應該是“時令果蔬”,而應該是“沒有果蔬”。在冬天的北京,考慮反季的青椒是不是比幾個月前 “應季” 的更好,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需要考慮的應該是跟老祖宗們天天吃儲存的大白菜與土豆相比,這些“違反天倫”的鮮活蔬菜是不是更有營養、更加美味?即使是在廣東海南,冬天吃反季的葡萄,也遠遠比“沒有葡萄吃”要有營養得多。

吃一口蘋果能有多少殺蟲劑進嘴?

傳言

“殘留農藥就像個隱形殺手,它能導致皮膚、眼部、肺部過敏;流產、早產,畸形胎兒;癌細胞突變等。據美國農業部、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0—2009年多達5100次的清洗、剝皮檢測中,得出了一些具體數據。比如,清洗完一個蘋果後,殺蟲劑的殘留比率竟達到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