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被塑造的以及被拆穿的廣告中的“毒”食(3 / 3)

2010年,日本學者在美國的《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讓誌願者吃下不同來源的蛋白質或者這些蛋白質的水解物,然後在不同時間點抽取他們的血液,分析其中的胰島素以及各種氨基酸和二肽的含量,發現在吃了不同的蛋白質、或者預先水解程度不同的同種蛋白質之後,各種氨基酸、二肽達到血液中的速度並不一樣。而這種不同,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的差異,從而影響人體的生理狀況。

以上,意味著什麼?

不同的蛋白質是不一樣的。吃到肚子裏,它們也不僅僅是滿足人體的氨基酸需求那麼簡單。雖然像BBI或者大豆生物活性肽這樣特立獨行的蛋白質很少見,但是當我們麵對一種新的、人類知之甚少的蛋白,不能簡單地認為它就一定會被消化成氨基酸被吸收,從而不會產生“特別的”作用——當然,這種“特別作用”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

即使是常見的牛奶、大豆、肉類的蛋白,多數會被消化成單個氨基酸而吸收,也還有一些頑強的片段以多肽形式存在。這些多肽雖然可能隻占吃下去的蛋白質總量的一小部分,但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往往並不需要占據量上的主導地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理論上的可行並不意味著打著“神奇蛋白”“活性多肽”旗號的商品就是“有效”的。另一方麵,對那些說得天花亂墜的蛋白質或者多肽產品,以“各種蛋白質口服之後都沒有區別”來否定也是不合理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對生產者說:不要拿理論上的“可能”說話,請拿出具體的實驗證據來。

“益生元”是什麼元?

當人們有了更多的錢和時間來關注健康,各種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物就層出不窮。通過吃進“益生菌”來改善健康的理論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提出,近些年更贏得了巨大關注。而另一個容易讓人們與之混淆的概念——“益生元”,又頻頻出現。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與“益生菌”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生物學家們已經知道,我們的體內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細菌生態群。據估計,總重量大概在1.5千克左右。它們最集中居住的地方是大腸。一般而言,多數細菌與人體相安無事。有一些能夠搗搗亂,代謝產生一些有毒或者有害的物質。還有一些能夠為保護它們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比如通過代謝產生一些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這些“好細菌”在科學上被稱為probiotic,中文通常翻譯成“益生菌”。

補充“益生菌”的思路是直接吃進活的細菌,類似於空投一些“好細菌”來抑製“壞細菌”。而補充“益生元”的思路則是,通過提供好細菌喜歡的食物來扶持它們,從而壓製壞細菌。能夠實現這樣功能的食品成分也被叫做prebiotic,一般翻譯成“益生元”。這一思路直到1995年才被提出,隨即獲得了巨大關注。十幾年來,相關研究越來越多,也有相當多“益生元”食品投入市場。

顯然,“益生元”不是一種特定的食物成分,而是所有能夠實現類似功能的食物成分的總稱。它的精確涵義在學術界還有不完全相同的理解,不過基本特征都有這種食物成分必須完好達到大腸,也就是說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它不僅需要能被“好細菌”代謝利用,還得不能被“壞細菌”利用;好細菌代謝利用之後,必須為人體帶來明確的好處。

這樣的要求確實不低,不過在理論上可以實現。在現代食品工業裏,理論上的“可能存在”隻能用來引導人們去開發產品,而不能用來作為產品功能來推銷。同樣的東西,如果要宣稱它具有“益生元”特性,就必須拿出明確可靠的證據證明它符合上述要求。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學術界和工業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來尋找這樣的東西。迄今為止,比較公認滿足“益生元”要求的有三種:菊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它們存在於一些常規食品之中,不過含量高低不等。還有許多其他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低聚糖也在某些方麵滿足“益生元”的要求,不過總體來說證據還不夠充分和完善。這樣的東西,也是“健康食品”,不過就還不能稱為“益生元”。

在中國,人們往往把“益生元”這一類的食品當作兒童甚至嬰幼兒的保健品。實際上,就它們的功能來說,對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有意義。需要明白的是,它們隻是食品,對於身體健康能夠有一定幫助,但是不能指望它們來治病防病。比如,針對許多嬰幼兒食品中加入了益生元成分的市場現實,《兒童與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在2009年發表了一篇文獻綜述,總結了科學論文數據庫中找到的11項針對足月新生兒的研究,結論:足月的新生嬰兒對於配方奶中加入的益生元沒有出現不良反應,並且獲得了一些短期的益處,比如增加了大便中雙歧菌和乳酸菌的數量,降低了治病細菌的數量,增加了大便的頻率並且降低了硬度,從而使之更接近母乳喂養的結果等。不過,作者認為這些研究都是短期的,規模也不大。補充益生元對於孩子的長遠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還缺乏大規模和長期的跟蹤研究。因此,他們認為“目前,在配方奶中常規補充益生元低聚糖還不能被推薦”。不過,工業界和學術界有很多人不讚同這種看法,比如2010年《循證護理》雜誌就發表了對這篇綜述的評論,認為母乳是配方奶的“模仿標準”。而母乳中含有各種低聚糖,在配方奶中補充低聚糖益生元使得配方奶更接近母乳。

或許,益生元產品能夠進入市場,甚至是非常敏感的嬰兒配方奶或兒童食品市場,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食品成分本身就有著長期的食用曆史,因而安全性很容易得到肯定。成為“益生元”,隻是它們的“健康功能”得到了額外的驗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