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禮儀輯錄(1 / 3)

《白華》reference_book_ids\":[7188374494078045222]}],\"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中國文化史》reference_book_ids\":[7252935930443467780,7172014433839893512,7239272040673315873,7172014433831488548,6895619595323837447]}],\"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1},\"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 論禮的精神

《左傳》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

《禮記》載:“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錢穆《國史大綱》說:“禮本為祭儀。”

孔子說:“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緡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節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孔子的結論是:“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與!”

《管子·牧民》說:“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

一個共同的基點就是:禮是等級統治的根本。

無論是作為祭儀的禮儀儀式,或是作為人際關係的介質,其實質就在於“誠”。

禮,是人的品行的外在體現。人在塵世間生存,總是受著各種欲望的誘惑,習染浸潤,擾蒙心性,會在不經意間潛移而默化,欲念紛紛,稍微懈怠把持不住,心就會偏移方向,行為出格,致使人品受到玷汙。而禮就在於正其心,警其行,約束其思想,規範其行為,端正其身心。以達乎人道之正,卓立當今,垂範後世。因此,禮的內在意義就在於正心。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禮為為人處世的要則。心懷誠敬,行為雍容,“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禮就是遵從事物的自然天性。所以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也說:“君子以義為質,禮以行之。”這是禮的實踐意義。

禮與人生關係重大。是人生成敗的界碑,是日常生活的媒介,有正人倫、協調關係的實用意義。

因此,禮就是人的美好品德所表現出來的美好姿態。

2. 士冠禮:走向而立

男子年滿二十歲要加冠服,行冠禮,表示已成人。

冠禮儀式,“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中國文化史》)。無論是醴,還是酒,都是祝福生命的聖水。是對往昔生活意境的收藏,也是對所麵臨的生活滋味的初嚐,更是對未來生活滋味的一種體驗。象征著從此走向獨立,走向成熟,走向生命的一個新的階段。標誌著人生從此由自己負責,由自己承擔責任。

冠禮,不隻是一個儀式,更是責任和義務的交付。

3. 鄉飲酒禮:篤淳鄉風

鄉“士大夫”在鄉黨之間宴飲、集會的禮儀。以鄉飲歡聚的形式,意在明長幼之序,明尊賢養老,倡導孝悌揖讓之道。使人耳濡目染間,知老者有養,賢者有尊……於是孝悌之風推行,民俗淳厚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