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甲三的長子袁保恒(1826-1878年)也是進士,為翰林院編修。鹹豐三年(1853年)袁保恒來到安徽,輔佐其父袁甲三治理軍隊。袁甲三又為其上書奏請,將其留在軍中。袁保恒在軍中嚴格治軍,並且在作戰中英勇善戰、奮不顧身,將撚軍打得大敗。清廷賞賜他“伊勒圖巴圖魯”(勇士)的稱號。同治元年(1862年)擢為翰林院侍講,再擢侍讀,遷詹事府右庶子,連升三級。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撚軍攻入直隸地區,直逼北京。朝廷大震,急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等率領大軍剿滅。袁保恒上書,以皖、豫各軍有一半都是其父舊部,曾與他們同甘共苦,自請效力,朝廷允準,發往李鴻章軍營差遣委用,李鴻章委任他為翼長。同年六月,他參加了在山東對撚軍發起的殲滅戰,徹底消滅了撚軍。至光緒元年(1875年),袁保恒已升為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侍郎。次年四月,調任刑部左侍郎。
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是舉人出身,袁保齡也曾追隨袁甲三和李鴻章鎮壓撚軍。袁保齡在軍中“從佐戎幕,讚畫軍機”。袁保齡累官內閣中書、候補道,自1881年起至1889年春去世為止,長期追隨李鴻章辦理北洋海防,總辦旅順海防工程。
袁氏家族自從袁甲三躍過“龍門”之後,他的子侄們逐步走上了一條飛黃騰達之路。袁世凱的祖父輩中有甲三、鳳三,父輩中有保慶、保恒、保齡五個人在外當官,袁世凱的叔祖袁重三和其生父袁保中在家執掌家政,為地方鄉紳。袁氏家族還產生了袁世凱這一門的世凱、世敦、世廉三兄弟幾位府道員,以及其他幾門大小不等的官位。也就是說,到了袁世凱這一輩,袁氏一門二十多個子孫,大都獲得了朝廷官位,這也構成了袁氏豪族不斷壯大發展的政治支柱。袁世凱出生之時,袁氏家族正處於鼎盛時期。袁氏家族為袁世凱日後仕途的發展,在家族門第、財力、權勢、官場故舊等各方麵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袁甲三的長子袁保恒(1826-1878年)也是進士,為翰林院編修。鹹豐三年(1853年)袁保恒來到安徽,輔佐其父袁甲三治理軍隊。袁甲三又為其上書奏請,將其留在軍中。袁保恒在軍中嚴格治軍,並且在作戰中英勇善戰、奮不顧身,將撚軍打得大敗。清廷賞賜他“伊勒圖巴圖魯”(勇士)的稱號。同治元年(1862年)擢為翰林院侍講,再擢侍讀,遷詹事府右庶子,連升三級。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撚軍攻入直隸地區,直逼北京。朝廷大震,急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等率領大軍剿滅。袁保恒上書,以皖、豫各軍有一半都是其父舊部,曾與他們同甘共苦,自請效力,朝廷允準,發往李鴻章軍營差遣委用,李鴻章委任他為翼長。同年六月,他參加了在山東對撚軍發起的殲滅戰,徹底消滅了撚軍。至光緒元年(1875年),袁保恒已升為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侍郎。次年四月,調任刑部左侍郎。
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是舉人出身,袁保齡也曾追隨袁甲三和李鴻章鎮壓撚軍。袁保齡在軍中“從佐戎幕,讚畫軍機”。袁保齡累官內閣中書、候補道,自1881年起至1889年春去世為止,長期追隨李鴻章辦理北洋海防,總辦旅順海防工程。
袁氏家族自從袁甲三躍過“龍門”之後,他的子侄們逐步走上了一條飛黃騰達之路。袁世凱的祖父輩中有甲三、鳳三,父輩中有保慶、保恒、保齡五個人在外當官,袁世凱的叔祖袁重三和其生父袁保中在家執掌家政,為地方鄉紳。袁氏家族還產生了袁世凱這一門的世凱、世敦、世廉三兄弟幾位府道員,以及其他幾門大小不等的官位。也就是說,到了袁世凱這一輩,袁氏一門二十多個子孫,大都獲得了朝廷官位,這也構成了袁氏豪族不斷壯大發展的政治支柱。袁世凱出生之時,袁氏家族正處於鼎盛時期。袁氏家族為袁世凱日後仕途的發展,在家族門第、財力、權勢、官場故舊等各方麵奠定了雄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