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爹順著原路帶我回家。快到家了,我遠遠望見姆媽早已在村東南的池塘邊張望。俗話說“孩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到了姆媽身邊,我猛地撲了過去,一把抓住她的頭發,不停扭打,因為有一肚子的怨氣,怪她沒有陪我一起進城,讓我一整天吃不著奶,一整晚睡不好覺。

再次光顧縣人民醫院,是在四五年後,我已經上小學了。有一天,村裏請一個瞎子唱“新聞”(即“道情”),姆媽帶我和妹妹一起去聽。期間,妹妹纏著我,在耳邊絮絮叨叨說個不停。於是我從口袋裏摸出兩顆豆子,塞進耳孔,得意地說:“隨便你怎麼說,反正我聽不見了。”誰知塞進容易取出難,一挖兩摳,豆子掉進耳孔裏去了。這下我著了慌,隻得告訴姆媽,但隱瞞了一半,隻說右耳塞了一顆豆子。當晚,姆媽要我側著右耳睡覺,說不定夜裏會滾出來,可她哪裏知道我的左耳也有一顆豆子。我隻得佯裝答應,等她走開了,馬上平躺,生怕左耳的豆子越陷越深。

第二天,爹帶著我到縣人民醫院五官科就診。接診的是一位中年女醫師,身上穿著白大褂,頭上戴著一個鋼箍,上麵有一麵反光鏡,燈光照進耳孔,把裏麵那個小乾坤看得一清二楚。她用一把小鑷子,輕巧地把豆子夾了出來。我立馬補上一句:“左耳還有一顆。”女醫師如法炮製,把另一顆豆子也夾出來。這次就診隻花了幾分鍾時間,五分錢的掛號費。站在一旁的爹看著醫生幫我夾豆子,哭笑不得。

在我家,有病看西醫,到大隊醫療站,或者公社衛生院,甚至縣人民醫院看病。而我小爺爺的獨養兒子新正伯伯,一輩子隻相信中醫,不信西醫。他是一位半專業的釀酒師,品酒既是個人愛好,也是職業習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口不離酒。他長得一表人才,白花嚨嗵(即“皮膚白皙”),三杯下肚,馬上變得紅醉大麵(即“滿臉通紅”),酒精無情地傷害著他的身體。中年以後,他得了咯血之症,估計是肺病。別人勸他上醫院看西醫,可他死活不肯。我經常看到一個手提藤箱的中醫過路郎中到他家中,經過望聞問切,開好中藥方,抓藥煎服。中藥方中的配伍增增減減,他的病情時好時壞,總沒有斷根。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大量咯血,自料不久人世,不上醫院,反而花錢請木工給他做了一口上好的棺材。事後,病卻奇跡般地痊愈了,虛驚一場。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等我上大學以後,有一年寒假回家,姆媽告訴我新正伯伯已經走了,還是因為咯血,才六十掛零,中醫的過路郎中還是沒能留住他的生命。

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很多人家既不看西醫,也不看中醫,隻用土醫土藥,俗稱“草頭藥”。我看到過的土醫術,主要是“扭痧筋”、“針挑”和“打鬼箭”。

第二天,爹順著原路帶我回家。快到家了,我遠遠望見姆媽早已在村東南的池塘邊張望。俗話說“孩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到了姆媽身邊,我猛地撲了過去,一把抓住她的頭發,不停扭打,因為有一肚子的怨氣,怪她沒有陪我一起進城,讓我一整天吃不著奶,一整晚睡不好覺。

再次光顧縣人民醫院,是在四五年後,我已經上小學了。有一天,村裏請一個瞎子唱“新聞”(即“道情”),姆媽帶我和妹妹一起去聽。期間,妹妹纏著我,在耳邊絮絮叨叨說個不停。於是我從口袋裏摸出兩顆豆子,塞進耳孔,得意地說:“隨便你怎麼說,反正我聽不見了。”誰知塞進容易取出難,一挖兩摳,豆子掉進耳孔裏去了。這下我著了慌,隻得告訴姆媽,但隱瞞了一半,隻說右耳塞了一顆豆子。當晚,姆媽要我側著右耳睡覺,說不定夜裏會滾出來,可她哪裏知道我的左耳也有一顆豆子。我隻得佯裝答應,等她走開了,馬上平躺,生怕左耳的豆子越陷越深。

第二天,爹帶著我到縣人民醫院五官科就診。接診的是一位中年女醫師,身上穿著白大褂,頭上戴著一個鋼箍,上麵有一麵反光鏡,燈光照進耳孔,把裏麵那個小乾坤看得一清二楚。她用一把小鑷子,輕巧地把豆子夾了出來。我立馬補上一句:“左耳還有一顆。”女醫師如法炮製,把另一顆豆子也夾出來。這次就診隻花了幾分鍾時間,五分錢的掛號費。站在一旁的爹看著醫生幫我夾豆子,哭笑不得。

在我家,有病看西醫,到大隊醫療站,或者公社衛生院,甚至縣人民醫院看病。而我小爺爺的獨養兒子新正伯伯,一輩子隻相信中醫,不信西醫。他是一位半專業的釀酒師,品酒既是個人愛好,也是職業習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口不離酒。他長得一表人才,白花嚨嗵(即“皮膚白皙”),三杯下肚,馬上變得紅醉大麵(即“滿臉通紅”),酒精無情地傷害著他的身體。中年以後,他得了咯血之症,估計是肺病。別人勸他上醫院看西醫,可他死活不肯。我經常看到一個手提藤箱的中醫過路郎中到他家中,經過望聞問切,開好中藥方,抓藥煎服。中藥方中的配伍增增減減,他的病情時好時壞,總沒有斷根。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大量咯血,自料不久人世,不上醫院,反而花錢請木工給他做了一口上好的棺材。事後,病卻奇跡般地痊愈了,虛驚一場。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等我上大學以後,有一年寒假回家,姆媽告訴我新正伯伯已經走了,還是因為咯血,才六十掛零,中醫的過路郎中還是沒能留住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