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之五:中阿論壇基本情況
一、阿拉伯國家聯盟簡介
(一)基本情況
1.成立日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議下7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聯盟憲章》,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立,簡稱阿拉伯聯盟或阿盟。
2.宗旨。密切成員國間的合作關係,協調彼此間的政治活動,捍衛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全麵考慮阿拉伯國家的事務和利益,各成員國在經濟、財政、交通、文化、衛生、社會福利、國籍、護照、簽證、判決的執行以及引渡等方麵進行密切合作。成員國相互尊重各國家的政治製度,彼此之間的爭端不得訴諸武力解決,成員國與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和協定對其他成員國無約束力。
3.成員。22個(2001年)。阿爾及利亞、阿聯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爾、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毛裏塔尼亞、摩洛哥、沙特、蘇丹、索馬裏、突尼斯、敘利亞、也門、伊拉克、約旦、科摩羅。
4.主要負責人。秘書長阿姆魯·穆薩(AmreMoussa,原埃及外長),2001年3月28日在第13屆阿拉伯首腦會議上當選。
5.總部。阿盟憲章規定,阿盟總部的永久地址為埃及首都開羅。由於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約,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國家外交和經濟部長會議決定,將阿盟總部由開羅遷至突尼斯。1990年10月31日阿盟總部遷回開羅。
6.出版物。《阿拉伯事務》月刊,阿拉伯文;《新聞公報》(InformationBulletin),阿、英文。
7.組織機構。
(1)首腦級理事會。最高權力機構。1964年起開始舉行首腦會議,商討地區性重大問題。可應成員國要求召開特別首腦會議或緊急首腦會議。2000年10月21至22日在開羅召開的第11次特別首腦會議決定每年定期舉行首腦會議。
(2)部長級理事會。下設數個委員會,負責討論、製定和監督執行有關的阿拉伯共同政策、製定阿盟各機構的內部條例並任命阿盟秘書長。它由全體成員國外長組成,每年3月和9月舉行外長例會,也可以應兩個以上成員國的要求隨時召開特別會議或緊急會議。例會由成員國輪流主持。協商一致的決議對所有成員國均有約束力。唯有財政和管理問題,獲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即對全體成員有效。
(3)專項部長理事會。隨著阿拉伯國家相互關係的發展和合作領域的擴大,各專項領域的部長理事會相繼建立並逐步取代了原理事會下設的有關委員會。到2009年,共成立了10個專項部長理事會,由成員國相關部長組成,定期召開會議,負責製定有關領域的阿拉伯共同政策和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有關協調與合作。它們分別是:新聞、內政、司法、住房、運輸、衛生、社會事務、青年與體育、環境事務和通信部長理事會等。
(4)聯合防禦理事會。根據“共同防禦與經濟合作條約”建立,由成員國外長和國防部長組成。理事會致力於統一各成員國的防務計劃,為加強其軍事力量而開展合作。
(5)經社理事會。由成員國有關部長或其代表組成,致力於實現阿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麵製定的目標,並有權建立或取消任何專項組織,負責監督其運作情況。它下屬17個專門組織和機構。
(6)秘書處。它是阿盟的常設行政機構和理事會及各專項部長理事會的執行機構。設秘書長1人,由副秘書長和秘書長顧問組成的委員會協助其工作。
阿盟在阿根廷、埃塞俄比亞、奧地利、巴西、比利時、德國、俄羅斯、法國、荷蘭、加拿大、肯尼亞、墨西哥、美國、日本、瑞士、塞內加爾、希臘、意大利、印度、英國、中國等國家設有辦事處或新聞中心。
(二)主要活動
阿盟自成立以來,共舉行過13次首腦會議例會和10次特別首腦會議。1967年阿以戰爭爆發後在蘇丹喀土穆召開的會議通過對以色列的“不承認、不談判、不和解”的原則;1974年在摩洛哥拉巴特舉行的會議強調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1978年在伊拉克巴格達舉行的會議強調不允許阿拉伯任何一方或幾方單獨謀求解決阿以衝突,譴責戴維營協議,決定一旦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和約,將對埃及實行政治和經濟製裁;1982年9月在非斯舉行的會議通過了解決中東問題的8項原則。1990年8月在開羅舉行的會議討論了伊拉克入侵和吞並科威特的問題,呼籲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並要求對伊拉克實行經濟製裁。
截至2001年12月,阿盟部長級理事會共舉行了116次會議,並召開了多次特別會議或緊急會議。
二、中阿論壇成立背景及行動計劃
(一)中國與阿盟關係
中國同阿盟於1956年建立聯係。1964年1月,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曾致電祝賀阿盟第一次首腦會議召開。1993年5月23日至28日,應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的邀請,阿盟秘書長馬吉德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江澤民主席會見。馬吉德秘書長同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阿拉伯國家聯盟關於設立阿拉伯國家聯盟代表處的協定》。8月,阿盟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此後,中阿雙方高層頻繁往來,積極促進雙邊關係,雙方在一些國際問題及雙邊經濟合作等方麵達成了諸多共識。主要成果包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關於建立政治磋商機製的諒解備忘錄》。2001年12月,阿盟秘書長穆薩來訪時向唐家璿外長遞交了《阿拉伯—中國合作論壇宣言》草案,希望中方研複。
(二)中阿論壇成立背景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逐步加大對外交往與合作的力度,尤其是加大與中東、西亞、東(南)亞、中亞、北非等地穆斯林國家的交往與合作。現在,中國同22個阿拉伯國家、阿盟所有成員國和其他穆斯林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阿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係穩步發展,合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為了充分發掘合作潛力,推動合作關係邁上新台階,中阿雙方都認為有必要建立新的雙邊合作機製。據此,2000年3月阿盟外長理事會通過決議,提出成立“阿中合作論壇”的建議,對此中國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2001年12月,時任外長唐家璿訪問阿盟總部時,穆薩秘書長向他遞交了《阿拉伯—中國合作論壇宣言》(草案)。中國政府對阿方的建議給予積極回應,並在阿方草案基礎上,擬訂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宣言》和《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行動計劃》兩個文件草案。
2004年1月30日,胡錦濤主席訪問埃及時在開羅會見了阿盟秘書長穆薩和阿盟22個成員國代表,提出建立中阿新型夥伴關係的四項原則,即以相互尊重為基礎,增進政治關係;以共同發展為目標,密切經貿往來;以相互借鑒為內容,擴大文化交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當天,李肇星外長與穆薩在阿盟總部宣布,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決定自即日起成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為便於落實,雙方於通過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2008年至2010年行動執行計劃》,同意在雙邊間開展政治、經貿、能源、環境保護、能源等領域的合作。
2000年3月,阿拉伯國家聯盟外長理事會通過決議,提出成立“阿中合作論壇”的建議。
2001年12月,唐家璿外長訪問阿盟總部時,阿盟秘書長穆薩向唐家璿外長遞交了《阿拉伯—中國合作論壇宣言》草案,希中方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