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喜歡當自己的主宰
楊瀾———一個有著大海般款款深情的名字,一個中國家喻戶曉的現代女性。她的頭上戴著許許多多耀眼的桂冠,她生活中的時間有一半在空中度過;她周遊列國,訪問的都是政治、文化、經濟最前線的人士。她演繹著時尚女性的生活風彩。
(1)楊瀾精英世界的優質生活
楊瀾的生活接觸麵非常廣泛,訪問過很多知名人物,政界有錢其琛、石廣生;文化界有金庸、張藝謀、譚盾等等。她也訪問普通老百姓,絕不會“脫離群眾”。因職業需要她到處跑,練就了什麼都能吃的本事,無論是農村的地瓜,還是大城市大酒店裏的佳肴,她都照單全收,惟一條件就是食物的卡路裏不要過高。楊瀾平均每三天出差一次,有時一天要坐十幾個小時飛機。接觸的人有富商政要,也有市井平民,對於哪一種生活素質楊瀾都有確切的體驗,她精彩的閱曆使生活充實,亦使她養成了“NeverbeShy”的個性。她討厭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喜歡當自己的主宰,如此獨立的性格亦反映在她對服飾的要求上。
(2)楊瀾的服飾是智與美的反射
在服飾的穿戴及選擇上,楊瀾特別推崇宋慶齡和方召麟兩位女士,“宋慶齡的古典美亦剛亦柔,混合了強者的風範和智者的味道,含蓄而充滿慧黠;香港特別行政區布政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媽媽方召麟穿衣大方得體,處處表現她的高雅氣質和涵養。我認為年紀漸長並不會影響個人美態,隻要穿得其所便可以襯托出自然典雅的氣質。”楊瀾以兩位長者為喻,道出了她追求古典美的穿衣哲學。她特反對那些隻顧誇張不求素質的服飾,喜歡較耐看、細節精巧的經典服。Clean(簡潔)、Professional(專業)、Stylish(時尚)是楊瀾挑選服飾的三大原則,而在這三大原則之外,她還特別注重穿衣要保持自己的風格。她每月花一個下午到商場逛逛便可搜羅完備日常所需,因為她相信直覺和了解自我,從不愛挑來挑去,這種感染力強的自信是現代新女性的典範。
(3)楊瀾東西方的審美觀
楊瀾每次到紐約,總愛往大都會博物館尋寶,挑選一些具民族特色的飾物。而每回都會滿載而歸,有時是仿埃及式的項鏈,有時是中國古代首飾,也有文藝複興時期的複製精品。楊瀾對複古首飾的濃厚興趣使她得出世界審美潮流相融會這個結論。她特別提到無論是服裝設計也好、藝術也好,其實是互通的、互相影響著的。她談到一個曾經接受她采訪的著名音樂家譚盾,說他善於結合東西方藝術精髓,並將其表現在音樂上,從中可知楊瀾怎樣受東西方文化交流所感動。她以披絲巾為例,說可以披得像印度婦女般,亦可作英式的打結,世界的審美角度似乎漸漸有glo-balize(大同)之勢。
(4)楊瀾的消費結構
楊瀾認為“美國的文化基礎與中國有別,他們認為財富不一定在服飾上反映出來,因此他們不隻會選名牌,反而崇尚那些較耐看的衣飾”。楊瀾的話與近來一個調查的發現不謀而合,就是美國人花在家居布置上的金錢遠遠比亞洲人多。在香港,人人都將名牌往身上堆,。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身價和所謂的品位。這股強烈的消費欲正在往北方吹襲,在內地也掀起了不少風波,對此,楊瀾認為這是一個不必要的消費誤區,內地的品牌檔次依然分得很清楚,而質量卻遠遠上不去,須馬上改進。
(5)楊瀾與時俱進的服飾搭配
台上,楊瀾主持節目時多穿顏色較鮮豔的服裝,讓人看來精神飽滿,觀眾也看得賞心悅目;台下,楊瀾酷愛海洋,偏愛藍色,休閑服以藍色係清新簡潔服飾為主,特別鍾情於冰藍及寶藍色;宴會中,黑、灰、寶石藍色連身長裙可以突出其修長的身型,配一條優質絲巾或一件精致小飾物既簡單又不失大體;品牌,則與Baily一見鍾情,Baily充分表現其自信的穿衣態度;服飾、服裝要求簡約高貴;首飾方麵則絕對講究美感,尤其是一些複古的設計令其愛不釋手;時裝配件,一條絲巾可以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感覺,例如上鏡時選一些色彩較豐富的,可盡顯活潑神采,至於出席隆重晚宴時披上它,則又給人一種高貴典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