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富饒北疆的邊陲小城(1 / 3)

黑龍江流域是滿族的故鄉,在清王朝被視作“龍興之地”。明清之際,遼東地區由於戰禍頻仍而受到嚴重的破壞。大片的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減少。清政府為了田賦收入,掠奪勞動力,從順治元年到康熙六年(1644年—1667年)的23年間,曾頒發《遼東招墾條例》,獎勵移民開墾,使遼河流域一度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但這項政策旋即被廢止。從康熙七年(1668年)開始,對東北實行了近200年的封禁政策,禁止關內的漢族人民出關謀食。同年,下令“遼東授官永著停止”,並對出關的漢族民人,實行“事先起票,過關記檔”的限製手續。自乾隆朝開始,對東北的封禁日益強化。乾隆五年(1741年)諭:“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撥官兵稽查,不許內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山海關、喜峰口及九處邊門,皆令守邊旗員,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對已遷入奉天境內的漢人,迫令取保入境,不願者限10年內勒令回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頒布《寧古塔等處禁止流民條例》,對柳條邊外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實行嚴厲的封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次重申禁令:“盛京地方與山東、直隸接壤,流民漸集。若一旦驅逐,以至各失生計,出以設立州縣管理。至吉林原不與漢地相接,不便令流民居住,今聞流竄漸多。著傳諭付森,查明邊理,並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柳條邊以西以北的蒙古王公領地,也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嚴封禁止。“違者照私開牧場例治罪”。至此,清王朝對東北地區實行了全麵的封禁,吉林和黑龍江成為封禁的重點地區。

清王朝在東北施行封禁政策,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為了保持“龍興之地”固有的風俗習慣。滿族以馬背得天下,特別重視尚武精神和騎射本領,而東北旗民正是清王朝賴以統治全國的軍力所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諭明確指出:“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因此,“永行禁止”流民入境(《東華續錄》乾隆朝,第28卷,第24頁)。道光十三年(1636年)吉林紳士奏請建立考棚,令滿族子弟應試。道光皇帝閱後斥道:“朕恭閱列祖實錄,俱以我滿洲根本騎射為先。況吉林為發祥之地,非各省駐防可比,尤應以騎射為重,何得專以應試為能,轉致拋荒弓馬舊業。”“非朕教育族人之意也。保昌等率為此奏,殊屬忘本,關係不小。保昌、倭楞泰,禮部堂官俱著傳旨申飭,所奏俱不準行。”(《清朝續文獻通考》,第98卷,學校2。)

其次是為了獨占東北的特產。人參、珍珠曆來是東北官員向清朝進貢的主要貢品,向來為皇室所獨占。長白山以產參著稱,更被列為禁區。對禁區內的“緊要隘口,或安設卡倫”,或“設立封堆,按時遣官巡查。一切采捕事項,均由專員辦理,送達朝廷。”

黑龍江流域是滿族的故鄉,在清王朝被視作“龍興之地”。明清之際,遼東地區由於戰禍頻仍而受到嚴重的破壞。大片的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減少。清政府為了田賦收入,掠奪勞動力,從順治元年到康熙六年(1644年—1667年)的23年間,曾頒發《遼東招墾條例》,獎勵移民開墾,使遼河流域一度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但這項政策旋即被廢止。從康熙七年(1668年)開始,對東北實行了近200年的封禁政策,禁止關內的漢族人民出關謀食。同年,下令“遼東授官永著停止”,並對出關的漢族民人,實行“事先起票,過關記檔”的限製手續。自乾隆朝開始,對東北的封禁日益強化。乾隆五年(1741年)諭:“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撥官兵稽查,不許內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山海關、喜峰口及九處邊門,皆令守邊旗員,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對已遷入奉天境內的漢人,迫令取保入境,不願者限10年內勒令回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頒布《寧古塔等處禁止流民條例》,對柳條邊外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實行嚴厲的封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次重申禁令:“盛京地方與山東、直隸接壤,流民漸集。若一旦驅逐,以至各失生計,出以設立州縣管理。至吉林原不與漢地相接,不便令流民居住,今聞流竄漸多。著傳諭付森,查明邊理,並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柳條邊以西以北的蒙古王公領地,也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嚴封禁止。“違者照私開牧場例治罪”。至此,清王朝對東北地區實行了全麵的封禁,吉林和黑龍江成為封禁的重點地區。

清王朝在東北施行封禁政策,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為了保持“龍興之地”固有的風俗習慣。滿族以馬背得天下,特別重視尚武精神和騎射本領,而東北旗民正是清王朝賴以統治全國的軍力所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諭明確指出:“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因此,“永行禁止”流民入境(《東華續錄》乾隆朝,第28卷,第24頁)。道光十三年(1636年)吉林紳士奏請建立考棚,令滿族子弟應試。道光皇帝閱後斥道:“朕恭閱列祖實錄,俱以我滿洲根本騎射為先。況吉林為發祥之地,非各省駐防可比,尤應以騎射為重,何得專以應試為能,轉致拋荒弓馬舊業。”“非朕教育族人之意也。保昌等率為此奏,殊屬忘本,關係不小。保昌、倭楞泰,禮部堂官俱著傳旨申飭,所奏俱不準行。”(《清朝續文獻通考》,第98卷,學校2。)

其次是為了獨占東北的特產。人參、珍珠曆來是東北官員向清朝進貢的主要貢品,向來為皇室所獨占。長白山以產參著稱,更被列為禁區。對禁區內的“緊要隘口,或安設卡倫”,或“設立封堆,按時遣官巡查。一切采捕事項,均由專員辦理,送達朝廷。”

其三則是為了維護滿洲八旗的生計。為了保證滿洲八旗兵力的來源,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和鎮壓,清政府在奉吉等地保留一部分上等土地或熟地,“仍留作本地官兵及京旗官兵隨缺地畝之用”,“或以備退革兵丁恒產之用。”“嘉慶八年(1803年)”的上諭也指出:“東三省為滿洲之根基,若許移民雜居,私墾土地,勢必危及旗人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