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司馬懿老奸巨滑也好,說他老謀深算也罷,反正你不能不承認他很有一套善於控製情緒的本領。正因為如此,使他在一些重大的關鍵時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取得了勝利。範文瀾先生稱他是“曹操死後魏國唯一的謀略家”(《中國通史·第二冊》),一點不假。
司馬懿是被曹操逼著走上仕途的。但是,在曹操活著時,他在魏國的地位並不重要,曹丕當了皇帝,司馬懿才扶搖直上。到曹操的孫子曹睿執政時,司馬懿已有了炙手可熱的權力。也正是這個緣故,使他有了與諸葛亮正麵交鋒的機會。初遇勁敵諸葛亮,司馬懿曾犯了“瞎指揮”的錯誤,白白送掉了名將張郃的命。血的教訓,使他認識到,與諸葛亮作戰,隻有以逸待勞、以守為攻才是上策。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出祁山,求戰心情十分迫切,可是無論怎樣挑戰,司馬懿硬是巋然不動。這可急壞了諸葛亮,他想來想去,便想出了一個“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的辦法來,企圖以送婦女衣服首飾,嘲笑司馬懿不配做大丈夫,激司馬懿性怒出戰。這一手確實厲害,司馬懿再也坐不住了,但他剛要發怒出戰,很快又平靜下來。《三國演義》上說:“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司馬懿是不是笑嘻嘻地收下了巾幗婦人之飾,史書未作說明,但對他心平氣和地與來使談話問事,卻作了詳細交待。“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過數升’。宣王曰:‘亮體弊矣,其能久乎’”。
諸葛亮實指望激侮術成功,沒想到司馬懿不上圈套。諸葛亮求戰不能,退軍不忍,加上大事小事全靠自己處理,早就累得心煩意亂,體力不支,聽了使者回來如實一彙報,更是心慌氣急。沒有打著狐狸反弄了一身臊。從此,諸葛亮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果不出司馬懿所料,很快就病逝了。諸葛亮去世後,三國無人再鬥得過司馬懿,不幾年,司馬懿便成功地發動了軍事政變,奪取了整個魏國的大權,為統一全國建立晉朝打下了基礎。
司馬懿激而不怒,表現了良好的領導心理素質。作為一個領導者特別是高級領導者,幾乎每天拍板決策,不如意事七八九,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不能保持健康的情緒,讓喜怒憂哀左右了決斷,是注定要失敗的。“彼將剛忿,則辱之令怒,誌氣撓惑,則不謀而輕進”。(《十一家注孫子》)意思是說,敵方將帥性格暴躁,就故意挑逗激怒他,擾亂他的情緒,使其喪失理智而盲目行事。顯然,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信,送巾幗之飾,就是想把他的情緒激怒擾亂,而引他輕進就範。司馬懿意識到受到刺激要發怒時,以坐下來與使者閑談的方式慢慢地將一腔怒火轉移融消,這頗有些“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英雄本色。
本篇材料除注明的外,引自《三國誌·明帝紀引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