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今年的題出得太飄渺,這是給我的第一感覺。記得當初考專業一撕了信封看第一題,我基本就跪了。當時做得手抖腿軟,覺得下午考專二會瘋。下午考專業二的時候是抱著上墳的心態去打醬油的,結果越看題越雞血,最後洋洋灑灑寫了11頁。我隻能說我太幸運,專業二的題我基本都準備過,還有一道題是我考試前一晚上看的論文,考題是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界問題,我看的那篇論文叫《下裏巴人和陽春白雪:大眾文化的辯證思考》,對於這種巧合,我也隻能嗬嗬了。其實前一陣準備真題答案的時候發現,專二的每一道題似乎都是導師論文裏的觀點,比如新聞學辨析二的媒介融合,石義彬院長是研究三網融合的;論述一的新聞價值,可以用秦誌希教授的《全球化新聞的新聞價值判斷》來作答;論述二的新聞客觀性,相信每一個武大郎對單波教授的《重建新聞客觀性原理》不會陌生;傳播學裏的問答一,媒介全球化,單波教授是跨文化傳播界的大牛,他關於跨文化傳播的論文太多了,每一篇拽過來都能當答案,而且瞬間就高大上了。事已至此,已經不用強調看論文的重要性了吧。當然這隻是這一年的題,明年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但是多看看總是沒錯的對吧。
我準備專業課的時候,除了整專題筆記,很大的一塊時間是給了論文的。暑假兩個月準備專業課筆記,9月開了學就一直在整論文。倒不是因為我多麼的學術,實在是看不下去厚厚的各種學術著作,而且我覺得在考研的短期時間內,好多大部頭晦澀難懂,而且短時間提升學術修養這個功能也不太健全。總之就是太浪費時間,看完了也未必能抓住重點(當然是對於我這種學酥來說),所以還是看論文性價比高一點。
我之前跟著學校的老師做三網融合的課題,這一方麵的論文看了不少,也比較習慣了怎麼看論文。複習的時候,我首先把武大新聞院所有大導的論文四麵八方搜刮過來,建了個文檔,大概一百來篇吧,然後逮著時間就慢慢看。本來我給我自己定的計劃是暑假整完筆記,看完論文做好摘要,結果我發現我好傻好天真。而且事實證明論文看早了也沒用,觀點性的東西主要還是用來記憶,看早了全忘了,考試前還得再刷一遍。所以我基本是從九十月份開始一篇篇看的,我每天晚上上自習就背著電腦,每天看個三四篇,畫出每篇的重點,考試可能考的、答題可以用的,建個論文摘要。到了十一月發現進度太慢,索性找了幾個晚上不幹別的專門總結論文,也就兩三天就搞定了。然後我就拿著論文摘要開始背。
我發現這幾個大導的論文針對性比較強。比如羅以澄爺爺是新聞業務的泰鬥級人物,他的論文主要是媒介素養、社會責任、輿論監督、職業道德方麵。武大每年都會考輿論監督,隻是變換一下出題方式。而且記者職業道德也是近幾年的熱門,所以答題的時候如果能用上相應的論文內容還是能夠脫穎而出的。還有秦誌希教授關於新聞價值有一段很著名的論述,就在上麵提到的那篇論文裏,新聞價值也是武大經常會考的內容。此外,秦教授還有很多篇文章都是論述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這也可以說是比較熱門的一個考點吧。單波教授是跨文化傳播界的大牛牛,他關於跨文化傳播、中西新聞比較方麵的論文太多了,我基本就是把每篇的主旨歸納,做了一個跨文化傳播的專題,考試的時候果然是考到了。單大大還有一篇《評西方受眾理論》,論述受眾和媒體的辯證關係的,也經常考。另外他的《重建新聞客觀性原理》重要性不容贅述,客觀性問題年年考,這篇文章一些主要觀點還是背過吧背過吧背過吧~~石義彬院長的論文大多與新媒體有關,新媒體當然是近年來各大高校的重點。三網融合考了好幾年了,記得最早是清華考的名詞解釋,到如今已經成了體係,且又有了許多新變化、新政策,可以結合新聞報道和研究性成果綜合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