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的本意是摸清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但實際上,它摸清的卻是學生們的家庭收入。在過去30年間,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擴大了40%。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現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們完成大學教育的人數差距擴大了50%。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高分學生中,申請就讀四年製大學的人數不到一半。先停下來,仔細想想,這一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正如保羅•克魯格曼所言:“窮人家的聰明孩子拿到學位的可能性要低於有錢人家的不聰明的孩子。”一位曾在一所高級私立高中就讀的學生告訴我,有錢人家的孩子,包括那些最笨和最搗蛋的,如今都過得不錯,他們“太有錢了,不可能失敗”。

毫不奇怪的是,如今美國的收入差距甚至比大蕭條之前還要大,或者說,如今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要低。當然,這主要責任並不在大學,但毋庸置疑,大學並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逆轉這一趨勢,甚至反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沒錯,近些年來,精英學校,尤其是那些最有錢的精英學校,已經給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多機會。

2007年,哈佛為家庭年收入不到 6萬美金的學生減免了學費,為家庭年收入不到18萬美金的學生減免了10%(由此你大概能猜出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在許多極其挑剔的學校裏,能夠享受學校經濟援助的孩子比例也越來越高,同時學校接受的捐贈也越來越多。

但盡管如此,在哈佛之類的學校裏,還是有40%的學生要支付全額學費。

家庭年收入18萬美元在美國隻能排到收入曲線的94%,這也就意味著,哈佛有超過 40%的學生來自美國最富有的6%的家庭——可能還不止於此,因為助學金的接受者不局限於收入低於18萬美元的家庭。經濟不平等導致教育水平不平等,從而導致申請者隊伍嚴重向富裕家庭傾斜。

但這並不是說,來自低收入家庭的申請者人數就很少。精英學校絕對不會讓本校學生的經濟背景與整個社會的階層分布完全一致。它們也無法承受這麼做,而且我甚至懷疑,它們根本不想這麼做。這些學校需要吸收大批能承擔全額學費的學生,它們要照顧捐款人,還要考慮最主要的生源群體,這些人主要來自美國(或者說全世界)的上流或中上遊階層,它們的校友主要來自這一階層,它們的管理者屬於這一階層,它們的學生畢業後也都會進入這一階層。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100所高中,大約占美國高中總量的0.3%的畢業生要占到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全部學生的22%。

在這100所高中當中,隻有6所不是私立高中。“輸送”係統不僅依然存在,而且生機勃勃。

SAT的本意是摸清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但實際上,它摸清的卻是學生們的家庭收入。在過去30年間,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擴大了40%。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現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們完成大學教育的人數差距擴大了50%。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高分學生中,申請就讀四年製大學的人數不到一半。先停下來,仔細想想,這一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正如保羅•克魯格曼所言:“窮人家的聰明孩子拿到學位的可能性要低於有錢人家的不聰明的孩子。”一位曾在一所高級私立高中就讀的學生告訴我,有錢人家的孩子,包括那些最笨和最搗蛋的,如今都過得不錯,他們“太有錢了,不可能失敗”。

毫不奇怪的是,如今美國的收入差距甚至比大蕭條之前還要大,或者說,如今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要低。當然,這主要責任並不在大學,但毋庸置疑,大學並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逆轉這一趨勢,甚至反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沒錯,近些年來,精英學校,尤其是那些最有錢的精英學校,已經給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多機會。

2007年,哈佛為家庭年收入不到 6萬美金的學生減免了學費,為家庭年收入不到18萬美金的學生減免了10%(由此你大概能猜出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在許多極其挑剔的學校裏,能夠享受學校經濟援助的孩子比例也越來越高,同時學校接受的捐贈也越來越多。

但盡管如此,在哈佛之類的學校裏,還是有40%的學生要支付全額學費。

家庭年收入18萬美元在美國隻能排到收入曲線的94%,這也就意味著,哈佛有超過 40%的學生來自美國最富有的6%的家庭——可能還不止於此,因為助學金的接受者不局限於收入低於18萬美元的家庭。經濟不平等導致教育水平不平等,從而導致申請者隊伍嚴重向富裕家庭傾斜。

但這並不是說,來自低收入家庭的申請者人數就很少。精英學校絕對不會讓本校學生的經濟背景與整個社會的階層分布完全一致。它們也無法承受這麼做,而且我甚至懷疑,它們根本不想這麼做。這些學校需要吸收大批能承擔全額學費的學生,它們要照顧捐款人,還要考慮最主要的生源群體,這些人主要來自美國(或者說全世界)的上流或中上遊階層,它們的校友主要來自這一階層,它們的管理者屬於這一階層,它們的學生畢業後也都會進入這一階層。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100所高中,大約占美國高中總量的0.3%的畢業生要占到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全部學生的22%。

在這100所高中當中,隻有6所不是私立高中。“輸送”係統不僅依然存在,而且生機勃勃。

精英學校不僅無力逆轉這個越來越不平等的社會,它們甚至在雪上加霜。種種跡象表明,重點學校選拔生源時,不會給低收入家庭學生任何優惠,但同時卻會更加照顧其他群體,尤其是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入學的代價:美國統治階級是如何花錢進入精英學校的》(The Price of Admission: How America’s Ruling Class Buys Its Way ie Colleges)一書中,作者丹尼爾•古登(Daniel Golden)詳細描述了精英學校錄取學生時,會給予特殊照顧的三類人:捐款人、潛在捐款人,以及名人子女;教工子弟;運動員和校友子女(人數最多)。每一類人所占的比例大約從10%到25%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