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說紛紜的莊子(1 / 3)

將莊子附於老子或道家乃至神仙家,雖有分歧,尚未至於突兀。自韓愈視莊子之學出於子夏門人田子方(韓愈此說得到了清儒的積極響應,如王敔引《考索》雲:“子夏之後為田子方,子方之後為莊周,莊周之後為荀卿,荀卿之後為李斯。”(參見王夫之:《莊子解》,中華書局,1964年,第176頁)皮錫瑞亦以為莊子乃子夏後學,嚐雲:“……以李斯罪荀卿,則曾子之門有吳起,子夏之學流為莊周,又何以解?”(轉引自吳仰湘、姚茂軍:《皮錫瑞〈經學家法講義〉稿本的內容及其價值》,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8年第7期,第72頁)而據崔大華考證,章學誠、姚鼐、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皆主此說。

參見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5—346頁。),而蘇軾謂莊子陽擠孔子陰實助之,則莊子的老學或道家身份已成可疑(由韓、蘇之論,自然可謂莊子乃孔門餘裔。如康有為雲:“莊子在孔子範圍,不在老子範圍。”(董士偉編:《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30頁)顧實亦斷定:“……莊子固孔徒之流裔也。”認為“雖其詆訾孔子,比諸嗬佛罵祖。……其心折孔子,固至深矣”(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載張豐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51頁)。);宋明以來,以佛理解《莊》者不為罕見(例如林希逸的《莊子口義》與焦竑的《莊子翼》,其解《莊》便常融佛理。),近人馬敘倫亦謂“其(莊子)書述義大抵與佛法相同”(馬敘倫:《〈莊子·天下篇〉述義》,載張豐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第239頁。馬氏還說:“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同上書,第236頁));章太炎、錢穆和鍾泰等人又以為莊子之學實承顏淵(持此論者,蓋以章太炎為先,其後郭沫若從之。惜章氏未有詳論,而郭氏之證則頗顯粗率(參見崔大華:《莊學研究》,第346頁)。錢賓四雲:“試就莊子書細加研尋,當知莊子思想,實仍延續孔門儒家,縱多改變,然有不掩其為大體承續之痕跡者。……若謂莊子思想,誠有所襲於孔門,則殆與顏氏一宗尤近。”(轉下注));而堅持儒、道懸絕,諸如“如果以為莊子真的是尊重孔子,甚至認為莊子出於儒門,那就不隻是滑稽,簡直是荒誕無稽了”((接上注)(錢穆:《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133頁)其所據主要從宇宙論與人生哲學處展開,然細考其論,似亦不足證(參見《莊老通辨》,第134—136頁)。

將莊子附於老子或道家乃至神仙家,雖有分歧,尚未至於突兀。自韓愈視莊子之學出於子夏門人田子方(韓愈此說得到了清儒的積極響應,如王敔引《考索》雲:“子夏之後為田子方,子方之後為莊周,莊周之後為荀卿,荀卿之後為李斯。”(參見王夫之:《莊子解》,中華書局,1964年,第176頁)皮錫瑞亦以為莊子乃子夏後學,嚐雲:“……以李斯罪荀卿,則曾子之門有吳起,子夏之學流為莊周,又何以解?”(轉引自吳仰湘、姚茂軍:《皮錫瑞〈經學家法講義〉稿本的內容及其價值》,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8年第7期,第72頁)而據崔大華考證,章學誠、姚鼐、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皆主此說。

參見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5—346頁。),而蘇軾謂莊子陽擠孔子陰實助之,則莊子的老學或道家身份已成可疑(由韓、蘇之論,自然可謂莊子乃孔門餘裔。如康有為雲:“莊子在孔子範圍,不在老子範圍。”(董士偉編:《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30頁)顧實亦斷定:“……莊子固孔徒之流裔也。”認為“雖其詆訾孔子,比諸嗬佛罵祖。……其心折孔子,固至深矣”(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載張豐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51頁)。);宋明以來,以佛理解《莊》者不為罕見(例如林希逸的《莊子口義》與焦竑的《莊子翼》,其解《莊》便常融佛理。),近人馬敘倫亦謂“其(莊子)書述義大抵與佛法相同”(馬敘倫:《〈莊子·天下篇〉述義》,載張豐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第239頁。馬氏還說:“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同上書,第236頁));章太炎、錢穆和鍾泰等人又以為莊子之學實承顏淵(持此論者,蓋以章太炎為先,其後郭沫若從之。惜章氏未有詳論,而郭氏之證則頗顯粗率(參見崔大華:《莊學研究》,第346頁)。錢賓四雲:“試就莊子書細加研尋,當知莊子思想,實仍延續孔門儒家,縱多改變,然有不掩其為大體承續之痕跡者。……若謂莊子思想,誠有所襲於孔門,則殆與顏氏一宗尤近。”(轉下注));而堅持儒、道懸絕,諸如“如果以為莊子真的是尊重孔子,甚至認為莊子出於儒門,那就不隻是滑稽,簡直是荒誕無稽了”((接上注)(錢穆:《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133頁)其所據主要從宇宙論與人生哲學處展開,然細考其論,似亦不足證(參見《莊老通辨》,第134—136頁)。

鍾泰則雲:“是觀於《天下篇》致嘅於內聖外王之道而不明,鬱而不發,而特敘六經於百家之上,向往於鄒魯之士、縉紳先生猶能明之,不難比類而得。然則莊子之為儒而非道,斷斷然矣。……莊子之學,蓋實淵源自孔子,而尤於孔子之門顏子之學為獨契……故竊謂莊子為孔門顏子一派之傳,與孟子之傳自曾子一派者,雖同時不相聞,而學則足以並峙。由是以觀韓、蘇之言,雖亦微有窺見。韓言出於子夏之徒田子方,既無有佐證,不足據。若蘇雲陽擠孔子而陰助之,實予而文不予。遍翻內外諸篇,既未見有擠孔子而不予之文;若其有之,則亦唯有子瞻所不取之《盜蹠》、《漁父》等篇而已。”(鍾泰:《莊子發微·序》,第2—3頁)同時,鍾氏疏《莊》時也試圖結合顏子之學而申之,論證較詳。)(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頁。)之說,在今天也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