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技能與教育技能(1 / 3)

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

技能是由一係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它與知識的學習不同。知識的學習是要解決“是什麼”、“做什麼”和“怎麼樣”等問題,即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技能是控製動作執行的工具,它的學習要解決的問題是“會不會”和“熟練不熟練”的問題。當然,技能的學習要以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為前提,並通過實際活動表現出來。

3.技能必須合乎一定的法則

技能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也不是任意的操作組合。技能中的各種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是通過係統的學習與教學形成的,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和控製。因此,它區別於一般的隨意行為。合乎法則意味著熟練的技能應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

(1)流暢性。技能的各種動作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幹擾的方式和順序運作,如幼兒教師給幼兒示範的舞蹈動作應當是熟練、流暢和整齊劃一的。

(2)迅速性。技能操作者能適時快速地對刺激做出準確的反應,如幼兒教師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必須迅速準確地做出判斷,以正確的方式合理應對,不使幼兒有任何閃失。

(3)經濟性。某種技能形成後,完成該活動所需的生理和心理能量較小,具有經濟、實惠的特點,如幼兒教師給幼兒示範的舞蹈動作應該幹淨、利索,不拖泥帶水。

(4)同時性。在技能活動中,熟練活動的各種成分或者兩個無關的活動可以同時被執行。幼兒教師應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教育技能,不僅能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而且還必須隨時關注幼兒的變化,在不影響正常活動的同時,隨時解決幼兒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5)適應性。技能操作者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條件,顯示其活動的穩定與靈活。作為幼兒教師,必須具有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技能的意識,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幼兒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知識、技能與能力

人的知識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能力有大有小,但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係。

第一,知識、技能的掌握對能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知識和技能掌握越多,能力發展會越好。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會導致能力的提高。如果一個幼兒教師教育學、心理學方麵的專業知識學得紮實,音樂、美術方麵的技能掌握得好,那麼他的教育教學能力也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第二,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不可或缺的前提。人們依靠自己的感受能力,得以獲得各種豐富的感性知識,並在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能力的基礎上,去領會和掌握各種理性知識。例如,豐富幼兒感性認識,提高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能力,對於其掌握抽象的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

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

技能是由一係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它與知識的學習不同。知識的學習是要解決“是什麼”、“做什麼”和“怎麼樣”等問題,即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技能是控製動作執行的工具,它的學習要解決的問題是“會不會”和“熟練不熟練”的問題。當然,技能的學習要以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為前提,並通過實際活動表現出來。

3.技能必須合乎一定的法則

技能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也不是任意的操作組合。技能中的各種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是通過係統的學習與教學形成的,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和控製。因此,它區別於一般的隨意行為。合乎法則意味著熟練的技能應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

(1)流暢性。技能的各種動作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幹擾的方式和順序運作,如幼兒教師給幼兒示範的舞蹈動作應當是熟練、流暢和整齊劃一的。

(2)迅速性。技能操作者能適時快速地對刺激做出準確的反應,如幼兒教師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必須迅速準確地做出判斷,以正確的方式合理應對,不使幼兒有任何閃失。

(3)經濟性。某種技能形成後,完成該活動所需的生理和心理能量較小,具有經濟、實惠的特點,如幼兒教師給幼兒示範的舞蹈動作應該幹淨、利索,不拖泥帶水。

(4)同時性。在技能活動中,熟練活動的各種成分或者兩個無關的活動可以同時被執行。幼兒教師應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教育技能,不僅能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而且還必須隨時關注幼兒的變化,在不影響正常活動的同時,隨時解決幼兒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5)適應性。技能操作者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條件,顯示其活動的穩定與靈活。作為幼兒教師,必須具有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技能的意識,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幼兒教育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