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戲劇理論與實踐的碰撞與融彙——論中國戲曲對西方戲劇劇目的改編(1 / 3)

這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與世界一體化進程愈來愈快的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戲劇現象,這些改編的劇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或者是受眾,都不同於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改編的劇目。為了讓這一戲劇活動健康地發展,理論界應該給予高度的關注,對這一方興未艾的戲劇現象進行研究,總結其經驗與教訓,給從事戲曲實踐的同仁們一些有益的啟發。鑒於此,本文擬對這一現象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如何選擇西方的劇目

上述的改編劇目在搬上舞台以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其成績大小不一,這說明改編者在數以千萬部的西方戲劇劇目中,所選取的劇目基本投合了中國當代觀眾的思想觀念,吻合了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並適合中國戲曲乃至上演劇種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劇目有著下列三點共性。

一是深刻地表現並剖析了複雜的人性。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社會哲學的多元化,人們不再以階級鬥爭的觀念把人劃分在某個階級中,然後再以階級的屬性代替個人的品性,也不再按照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標準簡單地給每個人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承認人在其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受到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內心世界是極其豐富和複雜的,其性格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於是,人們對於由傳統文化孕育產生的戲曲中的人物形象,便不再滿足了,甚至厭惡了。因為傳統戲曲劇目中的人物形象多數是平麵的、單色的、固態的,嚴格地說,他們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僅是公眾信奉的道德或社會主流思想的符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劇作家有的在創作中一反傳統戲曲寫人的手法,努力塑造出符合生活真實的鮮活的人物形象,深度開掘其複雜的人物性格;有的則將目光直接轉向西方戲劇的劇目,將它們進行一番改編,移植到戲曲的園地中來。由於西方文藝傳統的關係,西方戲劇劇目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是貼近生活的,其性格決不是用“好壞”的標準所能衡量的。歐裏庇得斯的悲劇《美狄亞》中的女主人公美狄亞,是一個執著地追求愛情的人,她為了自己所愛的丈夫伊阿宋,舍得拋棄一切榮華富貴,甚至願意為他獻出一切。她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幫助伊阿宋竊取了自己父親的寶貝“金羊毛”。然而當伊阿宋為了政治權力而背叛了她的愛情時,她則用極端的手段來懲罰這個虛偽自私、忘恩負義之徒。為了讓他因沒有合法妻子所生之子而地位不保,便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在美狄亞這個人物形象上,劇本表現了她多種複雜的心理,如在現有的富貴生活與貧賤生活之間,在伊阿宋與父親兄弟之間,她的抉擇是相當艱難的,尤其是在報複伊阿宋與殺死親生兒子之間,內心的衝突、矛盾所帶來的痛苦是十分巨大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多層麵且正反雜糅的複雜性格,才能給當代的中國觀眾的心靈帶來強大的衝擊力,並由此獲得難以名狀的快感與美感。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審美趣味的變化是由社會急遽的變化帶來的,我們可以設想,在幾十年前,當人們還在迷戀著《秦香蓮》這樣的道德劇時,若舞台上搬演《美狄亞》這樣的劇目,讓秦香蓮式的棄婦為了懲罰薄情的丈夫而殺死親生的兒子,那無數的譴責甚至是責罵一定會將本來受到同情的婦女形象予以徹底的否定。

這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與世界一體化進程愈來愈快的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戲劇現象,這些改編的劇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或者是受眾,都不同於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改編的劇目。為了讓這一戲劇活動健康地發展,理論界應該給予高度的關注,對這一方興未艾的戲劇現象進行研究,總結其經驗與教訓,給從事戲曲實踐的同仁們一些有益的啟發。鑒於此,本文擬對這一現象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如何選擇西方的劇目

上述的改編劇目在搬上舞台以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其成績大小不一,這說明改編者在數以千萬部的西方戲劇劇目中,所選取的劇目基本投合了中國當代觀眾的思想觀念,吻合了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並適合中國戲曲乃至上演劇種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劇目有著下列三點共性。

一是深刻地表現並剖析了複雜的人性。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社會哲學的多元化,人們不再以階級鬥爭的觀念把人劃分在某個階級中,然後再以階級的屬性代替個人的品性,也不再按照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標準簡單地給每個人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承認人在其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受到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內心世界是極其豐富和複雜的,其性格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於是,人們對於由傳統文化孕育產生的戲曲中的人物形象,便不再滿足了,甚至厭惡了。因為傳統戲曲劇目中的人物形象多數是平麵的、單色的、固態的,嚴格地說,他們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僅是公眾信奉的道德或社會主流思想的符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劇作家有的在創作中一反傳統戲曲寫人的手法,努力塑造出符合生活真實的鮮活的人物形象,深度開掘其複雜的人物性格;有的則將目光直接轉向西方戲劇的劇目,將它們進行一番改編,移植到戲曲的園地中來。由於西方文藝傳統的關係,西方戲劇劇目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是貼近生活的,其性格決不是用“好壞”的標準所能衡量的。歐裏庇得斯的悲劇《美狄亞》中的女主人公美狄亞,是一個執著地追求愛情的人,她為了自己所愛的丈夫伊阿宋,舍得拋棄一切榮華富貴,甚至願意為他獻出一切。她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幫助伊阿宋竊取了自己父親的寶貝“金羊毛”。然而當伊阿宋為了政治權力而背叛了她的愛情時,她則用極端的手段來懲罰這個虛偽自私、忘恩負義之徒。為了讓他因沒有合法妻子所生之子而地位不保,便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在美狄亞這個人物形象上,劇本表現了她多種複雜的心理,如在現有的富貴生活與貧賤生活之間,在伊阿宋與父親兄弟之間,她的抉擇是相當艱難的,尤其是在報複伊阿宋與殺死親生兒子之間,內心的衝突、矛盾所帶來的痛苦是十分巨大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多層麵且正反雜糅的複雜性格,才能給當代的中國觀眾的心靈帶來強大的衝擊力,並由此獲得難以名狀的快感與美感。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審美趣味的變化是由社會急遽的變化帶來的,我們可以設想,在幾十年前,當人們還在迷戀著《秦香蓮》這樣的道德劇時,若舞台上搬演《美狄亞》這樣的劇目,讓秦香蓮式的棄婦為了懲罰薄情的丈夫而殺死親生的兒子,那無數的譴責甚至是責罵一定會將本來受到同情的婦女形象予以徹底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