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具有狂熱的意誌力。正是憑借這種意誌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人悍然和整個太平洋沿岸的鄰居們開戰。這場戰爭力量對比的懸殊大大超過以往,當時的日本孤身與美、英、中、蘇、法、荷、澳等26個國家作戰,雖然最終日本失敗了,但日本人的意誌狂熱卻依然讓整個世界不寒而栗。老人們常常回憶,滿洲國的時候,三兩個日本人就能統治中國一個縣。在戰場上,很少有被俘虜的日本兵,他們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刻也拒不放下武器。戰敗之後,日本還曾湧過一陣“舉國玉碎”--以全民族的生命為代價拚到最後一刻以抗拒投降的全民族的精神衝動。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有許多日本老兵拒不投降,獨自一人在東南亞荒野中像野獸一樣生活。小野田中尉甚至在菲律賓的一個荒島上同美國部隊孤身戰鬥達四分之一世紀之久。雖然力量懸殊的這場戰爭最後戰敗,可是日本並非沒有勝機,這才是這個國家的可怕之處。
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種永不服輸的傾向。古代曆史上,日本從來沒有像中國周邊其他小國一樣心甘情願地以小事大,做中國的忠順屬國。他對中國的臣服從來都是三心二意的。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國家元首都知趣地自稱“國王”,唯有日本自稱"天皇",不但僭越了中央帝國“皇帝”的名號,而且比“皇帝”還要高一級。日本和中國一樣,自稱“神州”,而且自稱是“日出之國”,在寫給中央帝國的第一封國書中,開頭寫道:日出之國君主致日落之國君主。這個“夜郎”小國自尊心之強十分引人注目,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他的自卑才導致他的高度自尊。生活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先進國家身邊,日本沒法不為自己的體型瘦小文化落後感到深深的自卑。不過,日本人把這種自卑當做動力,“雖身不滿七尺而雄心萬丈”,從來沒有被自卑壓倒,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實際上,整個日本民族一直都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戰勝中國。曆史上那幾次不成功的入侵大陸的嚐試充分說明了日本人對此的急迫。
日本人非常善於學習。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在學習外國時像他們那樣熱情,那樣認真,那樣到位。
十九世紀以前,日本人完全生活在中國文化影響之下。公元前3世紀,道教人物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瀛海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後來南征北戰,建國稱帝,被日本人尊為
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日本人還尊他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為逃避秦始皇迫害跟隨徐福東渡的墨家學派門徒們在日本繼續推行他們的墨家學說,後來演變成現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總之,徐福東渡,讓日本人汲取了大秦帝國的強悍精神,埋下了“狼性”的種子。
日本人具有狂熱的意誌力。正是憑借這種意誌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人悍然和整個太平洋沿岸的鄰居們開戰。這場戰爭力量對比的懸殊大大超過以往,當時的日本孤身與美、英、中、蘇、法、荷、澳等26個國家作戰,雖然最終日本失敗了,但日本人的意誌狂熱卻依然讓整個世界不寒而栗。老人們常常回憶,滿洲國的時候,三兩個日本人就能統治中國一個縣。在戰場上,很少有被俘虜的日本兵,他們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刻也拒不放下武器。戰敗之後,日本還曾湧過一陣“舉國玉碎”--以全民族的生命為代價拚到最後一刻以抗拒投降的全民族的精神衝動。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有許多日本老兵拒不投降,獨自一人在東南亞荒野中像野獸一樣生活。小野田中尉甚至在菲律賓的一個荒島上同美國部隊孤身戰鬥達四分之一世紀之久。雖然力量懸殊的這場戰爭最後戰敗,可是日本並非沒有勝機,這才是這個國家的可怕之處。
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種永不服輸的傾向。古代曆史上,日本從來沒有像中國周邊其他小國一樣心甘情願地以小事大,做中國的忠順屬國。他對中國的臣服從來都是三心二意的。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國家元首都知趣地自稱“國王”,唯有日本自稱"天皇",不但僭越了中央帝國“皇帝”的名號,而且比“皇帝”還要高一級。日本和中國一樣,自稱“神州”,而且自稱是“日出之國”,在寫給中央帝國的第一封國書中,開頭寫道:日出之國君主致日落之國君主。這個“夜郎”小國自尊心之強十分引人注目,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他的自卑才導致他的高度自尊。生活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先進國家身邊,日本沒法不為自己的體型瘦小文化落後感到深深的自卑。不過,日本人把這種自卑當做動力,“雖身不滿七尺而雄心萬丈”,從來沒有被自卑壓倒,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實際上,整個日本民族一直都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戰勝中國。曆史上那幾次不成功的入侵大陸的嚐試充分說明了日本人對此的急迫。
日本人非常善於學習。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在學習外國時像他們那樣熱情,那樣認真,那樣到位。
十九世紀以前,日本人完全生活在中國文化影響之下。公元前3世紀,道教人物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瀛海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後來南征北戰,建國稱帝,被日本人尊為
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日本人還尊他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為逃避秦始皇迫害跟隨徐福東渡的墨家學派門徒們在日本繼續推行他們的墨家學說,後來演變成現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總之,徐福東渡,讓日本人汲取了大秦帝國的強悍精神,埋下了“狼性”的種子。
在中國最為強盛的唐帝國,日本又連續不斷地派出遣唐使,把龐大的中國文明運抵他們的小島,用盛唐高唱武裝自己的民族。從630~894年260餘年間,日本共派出正式的遣唐使計有12次,每次最多時300人到800人不等。遣唐使歸國後,效仿唐朝製度進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製度。在文化領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也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在生活習慣上,也習染唐風,學會唐朝製茶方法,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登高;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製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於此時傳入日本。盛唐留給日本人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許多在中國早已演變了的古代風俗,卻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原封不動地代代相傳。比如和服,就是唐時衣裝。席地而坐,榻榻米,也是唐時風俗。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堿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