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後記(1 / 1)

腔調,是“練”出來的,說話,絕對是個技術活兒。

從一歲多我們牙牙學語開始,說了幾十年,誰不會說話?

有統計表明,一個成年男人,一天要說七千多句話;一個成年女人,就更不得了,一天要說一萬三千多句話。我們每天說那麼多的話,是否就真正準確地表達了,說話者企圖表達的意思了呢?或者說,傾聽者,是否就毫無衰減地接受到你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了呢?

之所以很多人說話能力不高,正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

常人理解的“會說話”,跟“會說漢語”是一個意思。相當於,人人都會唱歌,卻非人人都能唱出“字正腔圓,餘音繞梁”的效果。

《腔調決定聊效》探討的是,怎樣運用“腔調”這一手段,讓每一個普通人“更好地說話”。通過訓練,每個人都能做到嫻熟地運用“腔調”,大幅度地提升“聊效”。

有效的溝通,是靠說話者的道德人品、人格魅力、學問知識、溝通態度、有聲語言、態勢語言、語詞組合、提問技巧、傾聽意識等要素,綜合運用而達成的。並不是說,隻要你掌握了腔調的正確運用,就解決了溝通中的所有問題。隻是,本書重點探討的是腔調。在闡述過程中,所涉及的跟腔調有關的其他要素,依然非常重要。

既然說話是個技術活兒,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就不要期望“明白一個道理,就掌握一門技術”。技術,是通過反複訓練才達成的。

有誰是“明白一個道理”,就學會遊泳的?

又有誰是“明白一個道理”,就學會開車的?

都是在“道理”的指引下,靠自己勤於實踐,“練”出來的;都是在實際運用中去提高的。

這就是本書盡量少講“道理”的原因所在。

《腔調決定聊效》就好比一本曲譜,你要隨時按照曲譜去練習,才能如行雲流水般唱出動聽的歌曲來。

正是基於此,《腔調決定聊效》沒有涉及更多的理論,主要是以作者本人的實踐案例與你分享。或許,這些案例和訓練的方法,能夠讓你快速步入“正途”,而無須像我這樣經年累月地去摸索。

同時,《腔調決定聊效》還是“不良腔調”的一麵鏡子,我們不妨預防性地提前照一照,以免到時出錯,貽笑大方。

需要強調的是,本人也是一個運用腔調的實踐者。盡管讀過一些諸如“演講技巧”、“溝通法則”之類的書,但是,如果沒有多年從事教書,做電視、電台談話節目的實踐,沒有二十餘年做培訓師的曆練,僅憑那些理論書籍,要想提升“聊效”是萬萬不可能的。

結論: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