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喻戶曉的《三字經》,南宋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創作。它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開頭,然後通俗易懂地講了“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綱”(君臣義),“四時”(春夏秋冬)、“四方”(南北西東)以及“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最後告誡人們: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上利國,下便民。一部三字經,上下五千年。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入耳,行雲流水,自然舒緩!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關於“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惡”的針鋒相對的爭論綿延至今沒有定論。有趣的是,在西方,也有X理論和Y理論的較量,與東方人性論遙相呼應。

古今中外的管理學家和經濟學家提出的各種理論,無論是就業理論、激勵理論、競爭理論、學習理論、協調理論、權威理論、權變理論、組織理論,還是產權理論、人際關係理論、博弈理論,幾乎都是以人為核心的理論。更不用說以人性假設為基礎的X理論和Y理論,與我們中國古代的性善論和性惡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管理中,特別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觀察,以人為本就是一切以人為出發點,充分體現人性。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詩人但丁(Dante,1265—1321)通過其不朽的詩篇《神曲》抒發了他對人性的觀點。“我實實在在敢說:人的高貴,就其許許多多的成果而言,超過了天使的高貴,雖然天使的高貴,就其統一性而言,是更神聖的。”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有成就的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和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認為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獲得個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相信全人類都有共同的天性,不論帝王將相,販夫走卒,智愚賢不肖以及種族信仰各方麵的差異,人性則是相同的。莎士比亞認為人性中最可貴的品質是仁慈。他的許多劇本,尤其是晚期劇本,都以和解、寬容為主題。被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培根(Francis Ba,1561—1626),提出了一條意義極為深刻的原則:知識就是力量,為控製自然,就要認識自然。他認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這兩件東西是結合為一體的;工作的失敗都起因於對因果關係的無知。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家之一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dat Montesquieu,1689—1755)是理性與人道的宣揚者。他認為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統一,重視家庭教育,信仰宗教。宗教的要旨是愛人類。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在《美學》中體現了他關於人道主義的基本論點。他認為,藝術的真正主題是人,所以人物性格的研究成為他的美學的中心。隻有在人的自覺的生活裏才能有藝術美。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的托爾斯泰(Л. H.Toлcтoи,1828—1910)認為一切人都是兄弟,藝術的使命是促進人類友愛與聯合,拯救世界的藥方——人人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管理學上的以人為本,其實是哲學家對人的本質這一基本哲學問題研究過程中提出的關注人的存在,即哲學上的人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