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機體方麵的因素(1 / 2)

四、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與藥物作用的關係是相互的,可表現在兩方麵:一方麵是藥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另一方麵是某些心理因素,如患者的思想情緒、對藥物的認識以及所處環境,醫護人員的態度、與患者的關係等對藥物效應的影響。不同年齡具備不同的心理特征,在用藥心理護理時應加以注意。

(一)藥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藥物除能對人的軀體起作用外,也可影響人的心理。如成癮性鎮痛藥除有鎮痛作用外,還可產生明顯的情緒改變,即欣快感;致幻劑可使人出現幻覺,是一種心理過程的障礙。這些都說明了藥物對人心理的影響。

近年興起的醫學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藥物心理學,是專門研究藥物對人心理和行為作用的學科,它以控製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生理生化變化為基礎,研究藥物的作用,以進一步發揮人的潛能。因此藥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應屬醫學心理學範疇。心理學者們認為,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屬“心身疾病”,需要並用藥物達到軀體及心理兩方麵的治療。軀體方麵可按照已知病理生理知識,選用適當的藥物或其他方法治療;心理方麵可采用精神支柱療法,即通過藥物改變患者的情緒等心理因素,使患者改變對疾病的態度,產生樂觀情緒,以減輕病痛、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為用藥心理護理或心理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二)心理因素對藥物作用的影響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藥物的效應,其中以患者的情緒、對藥物信賴程度及醫護人員的語言、暗示作用等因素最為顯著。

1.情緒的影響患者情緒愉快、樂觀,則藥物較易發揮治療效果。這一現象的物質基礎是愉快樂觀的情緒能提高機體的功能,如使消化道分泌增加、蠕動和吸收加強;使腦功能提高;使呼吸、循環、內分泌、體溫、代謝等功能穩定,在此基礎上進行藥物治療是較易收到良好效果的。而患者的憂鬱、悲哀、恐懼、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都可作為誘因,使患者產生應激性反應,如交感神經活動加強、腎上腺皮質和髓質、腦垂體、甲狀腺等內分泌腺分泌增多,致使患者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小板聚集、血黏度升高,其結果必然影響藥物療效,甚至還可誘發或加重疾病。

2.對藥物信賴程度患者對藥物信賴程度也可影響藥物療效。患者如認為某藥對他不起作用,不但自覺療效不高,甚至采取不配合態度,以致將該藥從藥盒中揀出,偷偷扔掉。相反,患者對藥物信賴,可提高藥物療效,甚至使某些本無活性的藥物起到一定治療作用,如安慰劑的療效正是心理因素影響的結果。

3.醫護人員語言醫護人員的語言實際上是醫患間的人際關係。護士在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時的語言交往可影響患者的情緒及對藥物的信賴程度。醫護人員應從社會和心理角度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患者的求醫行為,重視語言在藥物治療中的作用,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患者以情感上的滿足。

四、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與藥物作用的關係是相互的,可表現在兩方麵:一方麵是藥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另一方麵是某些心理因素,如患者的思想情緒、對藥物的認識以及所處環境,醫護人員的態度、與患者的關係等對藥物效應的影響。不同年齡具備不同的心理特征,在用藥心理護理時應加以注意。

(一)藥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藥物除能對人的軀體起作用外,也可影響人的心理。如成癮性鎮痛藥除有鎮痛作用外,還可產生明顯的情緒改變,即欣快感;致幻劑可使人出現幻覺,是一種心理過程的障礙。這些都說明了藥物對人心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