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聽了黃帝的回答之後說:“雖然你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因為你隻是以否定問題的方式給予我回答。但是你畢竟算是給了我一個回答。在你之前,我曾經問過無為謂和狂屈。無為謂不答,狂屈欲答而忘言,你們究竟誰更加接近於道呢?”
黃帝說:“那無為謂真的知道,狂屈接近知道,你和我始終不能接近於道,就在於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聖人不靠言論來教導,道不可以靠言說來獲得。”知不解地問道:“我問無為謂,無為謂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問狂屈,狂屈內心正想告訴我而把話忘了,所以沒有辦法告訴我;今天我問你,你知道告訴我。怎麼能說你不接近於道呢?而他們反而知道?”
黃帝說:“無為謂真知道,就在於他不知道告訴人,因為道不可以傳授;狂屈接近知道,就在於他想告訴你而把言語給忘了,因為道不可言說;我終究不能接近於道,就在於我自以為知道而以言語告訴你。”
莊子這段對道高深莫測的解說,可以說是西方所說東方神秘主義的起源。“道不可言說,說了就是不知道,道也不可經過傳授而獲得。”這種解釋馬上給道披上了神秘色彩,道家在中國的神秘與這一解讀有很直接的關係。而且,老子在第五十六章又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這樣一句話,對這種理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道就變得更加神秘了。
禪宗的理解
在莊子之後傳入我國的佛教,經六祖慧能發揚光大為禪宗,禪宗在六祖以後也步入了這一神秘主義路線。禪宗有一樁非常出名的以禪說道的公案:一次,有一個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從諗禪師回答說:“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竟然有七斤重!”老子後文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論述,萬物的產生有賴於三生萬物的萬法。萬法歸一是指歸於道生的一,是一生萬法的逆過程。道生一,一歸何處?自然是歸道,但是道不可言說,說了就是沒有悟道!從諗無法回答,隻好答非所問,所以說:“我在青州做的布衫有七斤重!”一方麵是答非所問,另一方麵說一件布衫竟然重七斤,這也不合乎常理,是荒誕的。自六祖以下,認為人的分別心,當然也包括分別輕重之心,是人生處於迷幻中的根本原因。如果修行中人要想悟道,首先就要破除這種分別心。從諗禪師是借助這一荒誕的回答來點撥提問題的僧人放棄分別是非之心。這種點撥自六祖以後成為修行中人相互提醒和交流的常用手段,也就有了起始於莊子的道家和後世禪師的許多荒誕的無端崖之辭。
知聽了黃帝的回答之後說:“雖然你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因為你隻是以否定問題的方式給予我回答。但是你畢竟算是給了我一個回答。在你之前,我曾經問過無為謂和狂屈。無為謂不答,狂屈欲答而忘言,你們究竟誰更加接近於道呢?”
黃帝說:“那無為謂真的知道,狂屈接近知道,你和我始終不能接近於道,就在於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聖人不靠言論來教導,道不可以靠言說來獲得。”知不解地問道:“我問無為謂,無為謂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問狂屈,狂屈內心正想告訴我而把話忘了,所以沒有辦法告訴我;今天我問你,你知道告訴我。怎麼能說你不接近於道呢?而他們反而知道?”
黃帝說:“無為謂真知道,就在於他不知道告訴人,因為道不可以傳授;狂屈接近知道,就在於他想告訴你而把言語給忘了,因為道不可言說;我終究不能接近於道,就在於我自以為知道而以言語告訴你。”
莊子這段對道高深莫測的解說,可以說是西方所說東方神秘主義的起源。“道不可言說,說了就是不知道,道也不可經過傳授而獲得。”這種解釋馬上給道披上了神秘色彩,道家在中國的神秘與這一解讀有很直接的關係。而且,老子在第五十六章又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這樣一句話,對這種理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道就變得更加神秘了。
禪宗的理解
在莊子之後傳入我國的佛教,經六祖慧能發揚光大為禪宗,禪宗在六祖以後也步入了這一神秘主義路線。禪宗有一樁非常出名的以禪說道的公案:一次,有一個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從諗禪師回答說:“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竟然有七斤重!”老子後文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論述,萬物的產生有賴於三生萬物的萬法。萬法歸一是指歸於道生的一,是一生萬法的逆過程。道生一,一歸何處?自然是歸道,但是道不可言說,說了就是沒有悟道!從諗無法回答,隻好答非所問,所以說:“我在青州做的布衫有七斤重!”一方麵是答非所問,另一方麵說一件布衫竟然重七斤,這也不合乎常理,是荒誕的。自六祖以下,認為人的分別心,當然也包括分別輕重之心,是人生處於迷幻中的根本原因。如果修行中人要想悟道,首先就要破除這種分別心。從諗禪師是借助這一荒誕的回答來點撥提問題的僧人放棄分別是非之心。這種點撥自六祖以後成為修行中人相互提醒和交流的常用手段,也就有了起始於莊子的道家和後世禪師的許多荒誕的無端崖之辭。
百姓的理解
恒久之道無法詳盡解說清楚,也不能通過傳授而獲得,因此,在百姓中就有了很多調侃之詞。五代時候,宰相馮道養了很多門客,他們經常在一起坐而論道。有一天有位門客,講《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可是道是馮道的名字,犯了忌諱,為了避免這個“道”字憋得夠戧,突然靈光一閃,說道:“不可說,不可說,非常的不可說。”出乎他的預料,堂下眾人,沒有一個人發笑,他們非常驚訝地看著他,像看一位得道高人。沒想到他隨口一說竟然說出了老子此句話的真諦!笑話歸笑話,由此可見人們對老子道的無奈,在這種無奈之下,道教和禪宗先後步入注重個人悟道的修行之路。悟道了就開悟了,一切將豁然開朗,似乎在一瞬間什麼都明白了。悟道的人是明白了,可是別人卻糊塗了,不是一般的糊塗,是徹底的糊裏糊塗。白居易有一首詩很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對道的這一迷惑:“聞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連大詩人白居易的高智慧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何況一般百姓呢!所以老子第一句話就產生了一個二律背反,或者叫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進行了深入思考,解老子者將近千本,都認為自己的看法對,才不辭辛苦著書立說。大多數解讀為了避免問題,認為這種直接的翻譯是不正確的,因此做了很多嚐試。有些人把它翻譯為:“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有些修道之人把它解讀為:“道是可以用來修行的,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般的道。”這樣矛盾自然就消除了,但是毫無疑問這種嚐試是在回避問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