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事態逐漸失控,它往往就會形成自己的發展勢頭,最初的主要發起人反而成了再也看不懂劇本的劇中人。對鄧小平而言,抗議活動勾起了曆史上中國人對動亂的恐懼和對“文化大革命”的記憶,無論示威者提出的目標是什麼。學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對這一僵局作了精辟的總結:

學生並不想對他們曉得是一個危險的政權提出致命的挑戰。這一政權也不情願對學生動武。雙方有很多共同的目標,也有共同的語言。然而由於溝通不暢和錯誤的判斷,各自將對方逼到越來越不可能妥協的境地。有幾次似乎馬上就找到了解決辦法,但最後關頭又溜走了。最初滑入災難的速度似乎很慢,但隨著雙方分歧的加深,這一速度隨之加快。在已知最終結果的今天,重溫這一事件給人們帶來的震撼不亞於從真正的悲劇中感受到的震撼。

這裏不對導致天安門事件發生的原因作過多分析。每一方根據自己參與這次危機的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原因各持己見。學生騷亂起於要求解決他們感到不滿的一些具體問題。然而占據一個國家首都的主要廣場,即便完全是和平占據的,同樣也是一種策略,以證明本國政府無能並削弱該政府,誘使它草率行事,從而置自己於不利境地。

最終,經過幾周的內部爭論後,政治局平息了抗議活動。這一切通過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報道了出去,而這些記者本來是來報道戈爾巴喬夫和中國領導人意義重大的會晤的。

國際社會對此反響強烈。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有自稱是一個西方式的民主國家,但如今在某些世界媒體口中卻成了一個專製國家。此前被廣泛稱讚為改革者的鄧小平也受到他們激烈的抨擊。

在這種氣氛下,整個中美關係,包括兩國之間業已建立的定期磋商受到各政治黨派的廣泛抨擊。傳統的保守黨人認為自己篤信的觀點得到了驗證,即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永遠不可能是一個可靠的夥伴。來自各黨派的人權活動家怒不可遏。自由派人士稱,鑒於事件的嚴重後果,美國有義務履行自己傳播民主的終極使命。無論他們的目標多麼不同,批評者一致認為需要製裁北京,迫使其改變國內體製。

就職不足5個月的布什總統對製裁的長遠後果感到不安。布什和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將軍均在尼克鬆政府內任過職。兩人任職期間見過鄧小平,還記得他不顧“四人幫”的阻撓堅決維護與美國的關係,並致力於擴大個人的自由空間。兩人對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十分欽佩,並沒有忘記自從打開對華大門後世界發生的變化。布什和斯考克羅夫特參與執行外交政策時,美國的每一個敵手都可以指望得到中國的支持,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害怕中國孤立於世界之外,當時的蘇聯也可以對西方采取高壓政策,而無須顧忌自己的側翼。

一旦事態逐漸失控,它往往就會形成自己的發展勢頭,最初的主要發起人反而成了再也看不懂劇本的劇中人。對鄧小平而言,抗議活動勾起了曆史上中國人對動亂的恐懼和對“文化大革命”的記憶,無論示威者提出的目標是什麼。學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對這一僵局作了精辟的總結:

學生並不想對他們曉得是一個危險的政權提出致命的挑戰。這一政權也不情願對學生動武。雙方有很多共同的目標,也有共同的語言。然而由於溝通不暢和錯誤的判斷,各自將對方逼到越來越不可能妥協的境地。有幾次似乎馬上就找到了解決辦法,但最後關頭又溜走了。最初滑入災難的速度似乎很慢,但隨著雙方分歧的加深,這一速度隨之加快。在已知最終結果的今天,重溫這一事件給人們帶來的震撼不亞於從真正的悲劇中感受到的震撼。

這裏不對導致天安門事件發生的原因作過多分析。每一方根據自己參與這次危機的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原因各持己見。學生騷亂起於要求解決他們感到不滿的一些具體問題。然而占據一個國家首都的主要廣場,即便完全是和平占據的,同樣也是一種策略,以證明本國政府無能並削弱該政府,誘使它草率行事,從而置自己於不利境地。

最終,經過幾周的內部爭論後,政治局平息了抗議活動。這一切通過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報道了出去,而這些記者本來是來報道戈爾巴喬夫和中國領導人意義重大的會晤的。

國際社會對此反響強烈。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有自稱是一個西方式的民主國家,但如今在某些世界媒體口中卻成了一個專製國家。此前被廣泛稱讚為改革者的鄧小平也受到他們激烈的抨擊。

在這種氣氛下,整個中美關係,包括兩國之間業已建立的定期磋商受到各政治黨派的廣泛抨擊。傳統的保守黨人認為自己篤信的觀點得到了驗證,即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永遠不可能是一個可靠的夥伴。來自各黨派的人權活動家怒不可遏。自由派人士稱,鑒於事件的嚴重後果,美國有義務履行自己傳播民主的終極使命。無論他們的目標多麼不同,批評者一致認為需要製裁北京,迫使其改變國內體製。

就職不足5個月的布什總統對製裁的長遠後果感到不安。布什和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將軍均在尼克鬆政府內任過職。兩人任職期間見過鄧小平,還記得他不顧“四人幫”的阻撓堅決維護與美國的關係,並致力於擴大個人的自由空間。兩人對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十分欽佩,並沒有忘記自從打開對華大門後世界發生的變化。布什和斯考克羅夫特參與執行外交政策時,美國的每一個敵手都可以指望得到中國的支持,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害怕中國孤立於世界之外,當時的蘇聯也可以對西方采取高壓政策,而無須顧忌自己的側翼。

10年前兩國關係緊張時期,布什總統曾擔任過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經驗告訴他,經曆過長征、住過延安窯洞、20世紀60年代同時與美國和蘇聯對峙的中國領導人,不會屈從於外國壓力或孤立中國的威脅。美國的目標是什麼?推翻中國政府?改變其體製?改變成什麼樣呢?一旦開始幹預,又怎麼收場?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