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 / 3)

三、法律關係分析法的運用

法律關係分析法的運用可分為如下步驟:

(一)明確爭議點及與其相關的法律關係

“法官的任務就是解決訴訟當事人的爭議。”(Read v.J.Lyons & Co.Ltd[1947]AC 156,175.)整個邏輯三段論的起點是當事人的爭點。因為在民事案件中,主要是實現當事人的主張。當事人的主張或請求確定了法院審理的範圍,所以,在適用三段論時,也應當確定當事人的請求和主張。例如,在前述“無權處分鋼琴案”中,王某認為賣價過低,要求李某另外賠償5萬元,並向丁某主張返還鋼琴。本案應當圍繞原告主張的損害賠償和返還原物展開。但是,原告並沒有提出合同解除,因此,法院也沒有必要對合同是否應當解除的問題進行審查。

在確定當事人的請求和主張時,確定爭點非常重要。從法律上來看,爭點實際上就是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爭點本身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種分析方法。它適用於案情複雜但是爭點比較集中的案件。通過對爭點的分析,可以直接進入案件的實質部分,從而抓住案件的要害。一般來說,爭點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來判斷:第一,從原告起訴時提出的訴訟請求來分析。如果原告的請求僅僅隻是確認合同無效、或者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那麼,爭議點就集中在合同是否無效,或者一方是否沒有履行合同上。第二,從雙方當事人的請求和反請求來明確爭點。例如,在“拒付裝修款案”中,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裝修款,而被告提出裝修不合格,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雙方的爭點就在於,被告是否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了裝修義務,裝修的質量是否符合合同的規定。隻要裝修符合合同約定,被告就應當支付裝修款。所以,盡管當事人提出了兩個請求,但是,其關鍵在於,原告是否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了其裝修義務。第三,考慮一方的請求和對方的答辯。通過雙方之間的請求和答辯,我們可以發現,哪些是雙方有爭議的問題,從而確定爭點。例如,原告提出被告沒有履行合同規定的出資義務,其中包括沒有提供土地以及支付五百萬元的現金。而被告提出,其已經交付了土地,隻不過沒有及時辦理登記過戶手續,對於沒有支付五百萬元現金,被告並沒有否認。因此,雙方對於沒有現金出資是沒有爭議的,爭議的焦點在於,沒有辦理土地使用權的過戶登記是否構成違反出資義務,而不在於是否實際交付了土地。原告提出,被告沒有辦理土地使用權的過戶登記,使公司不能辦理該權利的抵押,從而使得公司和股東都遭受了損失。筆者認為,爭議的焦點既然是在是否辦理過戶登記方麵,原則上隻能請求將該土地使用權過戶在公司名下,股東難以請求被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爭點的分析就是將紛繁複雜的案件進行分析,尋找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有爭議的問題,即圍繞該核心關係還有哪些“有關聯的法律關係”,二者關係如何?以前述“美容失敗案”為例,爭議的焦點是顧客與美容院之間是否存在著合同關係,以及美容院的單方麵承諾是否構成合同的有效條款。在分析當事人的爭議點過程中,也要判斷原告所請求的內容與所提供的依據。

(二)區分生活關係與法律關係,選擇具有法律意義的生活關係

在諸多事實中,要將那些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挑選出來,作為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基礎。對每個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予以準確的界定,在法律上界定其屬性和名稱,上升為法律事實。例如,好意施惠關係,由當事人的私人友誼調整,不構成民法上的債權債務關係,朋友親戚相聚交談、鄰裏之間相互串門等也不產生法律意義,應當排除在法律關係的考察之外。區分生活關係和法律關係這兩種關係的原因在於:第一,因為事實發現並非全部生活事實的發現,法律人要根據法律判斷一個問題是不是應當納入法律製度的範圍內來解決。(參見葛洪義:《法律方法的性質與作用》,載《月旦民商法研究》,(4)。)

法律人要分析和判斷的是法律事實,是可以引發法律後果的事實,而不是單純的生活事實。例如,朋友之間喝茶、聊天,這些事實屬於情誼行為,並不會納入法律的視野。生活事實是否納入法律的視野,這本身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法律價值判斷,要結合行為的性質、後果等來判斷。第二,法律事實隻是法律真實,而不是客觀真實,因為法律事實是依據證據來確定的法律事實,它是被事後推演出來的,雖然可以接近客觀真實甚至可能就是客觀事實,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與客觀真實不能完全等同。第三,當我們分析法律事實的時候,就要確定一定的法律關係,法律關係分析的核心就是要解決法律關係的性質問題。例如,某人從商場購物出門,被商場門口堆放的雜物絆倒摔傷,這一事實涉及其究竟是合同關係、侵權關係,還是締約過失責任關係?當確定了該法律關係的性質時,我們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其法律後果。再如,甲將其從乙處借來的手表擅自出售,這裏我們就判斷其涉及侵權關係、合同關係以及不當得利關係等。

(三)界定法律關係的性質

法律關係本身是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係,當我們分析法律關係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運用法律來確定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內容,已經包含了法律運用和解釋在其中了。這就是說,法律關係的性質確定,表明法律人已經運用法律來解釋事實,並實現法律與事實的連接,也就是說,法律人要運用法律的眼光來分析看待法律現象。所以,法律關係的性質確定,不單純是事實的發現過程,也是法律的價值判斷過程。在前述“美容失敗案”中,適用侵權法或合同法會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盡管在該案中存在著醫療關係,但長期以來,司法實踐一直將其作為侵權案件處理。因此,在分析該案時,應當首先確立法律關係的性質,對不同的法律關係,適用不同的法律規範,從而得出不同的法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