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長詩“悼亡”的作者確認為莎士比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事。“悼亡”一詩的署名是兩個首字母縮略而成的W.S.,這正好是莎士比亞的英文姓名的兩個首字母。1989年,唐納德·W·福斯特(Donald W. Foster)出版了他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W.S.的悼亡”,雖然他並沒有肯定地認為“悼亡”為莎士比亞所作,同時還提出了另一名叫威廉·斯特雷奇(William Strachey)的人所寫的可能性,甚至還提出了一些否定該詩為莎士比亞所作的論據,這一成果仍然在莎學界引起了重視。1990年代以來,許多知名的莎學學者均加入了這場討論,最終是肯定為莎氏所作的意見占了上風。

確認“悼亡”為莎士比亞所作的學者們提出了很多理據,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該詩的“題獻”,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看,與莎士比亞的另一首長詩“盧克麗絲受辱記”的題獻均十分相近;其次,從語言藝術特點來看,該長詩中跨行運用得相當頻繁,雖然全詩采用了傳統的悼亡詩格式:四行為一意義組,詩行以五步抑揚格寫成,間行押韻,十分嚴整,但絕大多數的韻押得十分自然,並沒有為押韻而損害行文的現象,而這正是莎士比亞的過人之處;另外,從詩的措辭、拚寫、較多的雙重最高級形容詞的運用,以及常以英語中代指人的who代指物(本應用which)等現象來看,該詩為莎士比亞所作的可能性也很大。研究者們在指出詩中眾多的與莎士比亞戲劇台詞可以相互刊發的地方的同時,特別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悼亡”的出版商和印刷者就是1609年印刷出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出版商和印刷者。更有意思的是,在“署名研究”方麵做出了如此重要成果的福斯特,用同樣的方法研究了1996年以“無名氏”署名出版的一部標題為《原色》(Primary Colors)的暢銷政治小說,認為該小說的真實作者是“新聞周刊”的一位記者,事實居然未出所料,而且這一結論比匿名作者公開承認自己的著作權要早了許多。這一切,似乎更為福斯特的“悼亡”詩署名研究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增加了砝碼。目前莎學界中對此詩的歸屬問題雖然還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但直言反對的已不多聞,更多的人則采取了默認的做法,先花力氣更多地研究一下這首詩再說。這對莎士比亞研究的總體來說,也許是不無裨益的。

“悼亡”一詩哀悼的是威廉·彼得,他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有學士、碩士兩個學位,已婚,似乎也已有了孩子,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被害致死,年方29歲。在這首長詩中,詩人反複表達了對這位傑出青年不幸夭折的哀痛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全詩語言真誠樸素率直,沒有在莎士比亞戲劇語言中常見的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獨特的比喻,也許,詩人覺得這才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最好方式。詩中以大量的篇幅讚揚了死者的“品德”、“德行”和“美德”,並對“以死論生”的做法提出了異議,認為死者之死完全是品德惡劣之人瘋狂舉動的結果,並不能就此來貶損死者生時的行為舉止,而即使是死亡,也無法掩沒死者光輝的品德。同時,詩人更進一步指出,美德並不是血統高貴的貴族們的專有,普通人完全能夠憑美德使自己尊貴高尚,應當說,這同莎士比亞在其戲劇中經常表達的觀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