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紀澤、紀鴻兒:飽看山水,以養身心(1 / 3)

這裏派兵於二十八日出營剿敵,初一、初二可以開戰。十九日的奏折朝廷沒有批複,奉旨留在宮中,暫時沒有寄諭。你可先告訴李宮保,其他不多談。

滌生手示,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解讀】

沉情於山水花竹,修養身心,是曾國藩養生觀中重要的一條。他認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在書信中叮囑兒子:“在家則蒔養花竹,出門則飽看山水。”以花竹來養情,以山水來悟性;花竹因人而風雅,山水因人而靈秀。曾國藩也算得上一個旅遊家,一生遊曆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僅在其日記中記載的就有近兩百處。

實際上,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山水文化。在中國哲學中,向來講究天人合一,即人類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構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就像母親的乳汁養育著她的兒女;山水,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象,人們在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從事著多方麵的形形色色的活動。人有生存、發展、享受等多種多樣的需求,適應這些需求而與山水結成各種對象性關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過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於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在悠悠曆史長河中積累起豐富的山水文化。

而在中國詩歌中無不描述著山水之美,詩中春則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詩中夏則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詩中秋則有“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詩中冬則有“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鬆”(陶淵明:《四時》);詩中山則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詩中水則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同時,中國以寫意為特點的山水畫,更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錯覺意識,一直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

由此可見,山水對於中國人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文化地位。而從養生角度來看山水,則是通過對山水的審美,審美者用發現、感受、理解、評價和欣賞山水美來陶冶心靈,達到修心養性的目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對人的養生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裏派兵於二十八日出營剿敵,初一、初二可以開戰。十九日的奏折朝廷沒有批複,奉旨留在宮中,暫時沒有寄諭。你可先告訴李宮保,其他不多談。

滌生手示,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解讀】

沉情於山水花竹,修養身心,是曾國藩養生觀中重要的一條。他認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在書信中叮囑兒子:“在家則蒔養花竹,出門則飽看山水。”以花竹來養情,以山水來悟性;花竹因人而風雅,山水因人而靈秀。曾國藩也算得上一個旅遊家,一生遊曆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僅在其日記中記載的就有近兩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