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民生事業成績突出
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來首次快於城鎮。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比上年增長11.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919元,比上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20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就業狀況最好的一年。2010年,我國積極就業政策力度加大,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 168萬人,比上年增加6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比上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2010年,全國財政用於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支出達到9 081億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還多。2010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再次上調,國家按2009年全國人均養老金的10%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人均提高120元左右,這是連續第六年大幅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同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擴大到全國23%的縣,全國參保人數增至1.65億人。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已覆蓋城鄉居民,國家基本藥物製度穩步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醫改”邁出堅實步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35億人和1.88億人。全國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 218.31億元,比上年增長67.8%。全國各地保障性住房全年開工590萬套。
(5)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2010年,國家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措施,著力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服務業發展,增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我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正沿著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穩步前進。
(6)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協調性增強
2010年,我國最終消費加資本形成,對經濟的貢獻率在92%左右,投資、消費對經濟的推動更加平衡;同時,包括新興戰略產業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6.6%,增速比2009年增加8.9個百分點;節能減排、節能降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7)經濟體製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1)國家調節行業和地區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改革舉措頻出。資源稅改革率先在新疆展開,原油、天然氣兩大資源的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稅率為5%,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新進展。成品油價格形成機製不斷完善,2010年共三次上調、一次下調成品油價格,並於年中上調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改進天然氣價格管理辦法。在相繼打出一係列房地產調控“重拳”後,備受關注的房產稅改革試點相繼在上海和重慶推出。2)金融體製改革深入推進。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此後,人民幣彙率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彙率彈性顯著增強。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速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至包括浙江在內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著2010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上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上市,我國銀行業發展進入曆史新階段。3)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的行政體製改革穩步推進。2010年7月4日,國務院決定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項目184項,占國務院部門現有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的10%。到2010年底,全國24個省市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製改革試點。深圳市開展公務員分類管理綜合試點,上海市開展了公務員聘任製試點,公務員分類管理工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4)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民生事業成績突出
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來首次快於城鎮。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比上年增長11.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919元,比上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20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就業狀況最好的一年。2010年,我國積極就業政策力度加大,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 168萬人,比上年增加6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比上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2010年,全國財政用於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支出達到9 081億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還多。2010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再次上調,國家按2009年全國人均養老金的10%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人均提高120元左右,這是連續第六年大幅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同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擴大到全國23%的縣,全國參保人數增至1.65億人。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已覆蓋城鄉居民,國家基本藥物製度穩步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醫改”邁出堅實步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35億人和1.88億人。全國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 218.31億元,比上年增長67.8%。全國各地保障性住房全年開工590萬套。
(5)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2010年,國家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措施,著力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服務業發展,增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我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正沿著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穩步前進。
(6)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協調性增強
2010年,我國最終消費加資本形成,對經濟的貢獻率在92%左右,投資、消費對經濟的推動更加平衡;同時,包括新興戰略產業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6.6%,增速比2009年增加8.9個百分點;節能減排、節能降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7)經濟體製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1)國家調節行業和地區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改革舉措頻出。資源稅改革率先在新疆展開,原油、天然氣兩大資源的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稅率為5%,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新進展。成品油價格形成機製不斷完善,2010年共三次上調、一次下調成品油價格,並於年中上調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改進天然氣價格管理辦法。在相繼打出一係列房地產調控“重拳”後,備受關注的房產稅改革試點相繼在上海和重慶推出。2)金融體製改革深入推進。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此後,人民幣彙率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彙率彈性顯著增強。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速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至包括浙江在內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著2010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上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上市,我國銀行業發展進入曆史新階段。3)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的行政體製改革穩步推進。2010年7月4日,國務院決定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項目184項,占國務院部門現有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的10%。到2010年底,全國24個省市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製改革試點。深圳市開展公務員分類管理綜合試點,上海市開展了公務員聘任製試點,公務員分類管理工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