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寫《愛蓮說》,無疑受到佛教的影響。他借用蓮花,表征高尚聖潔的精神境界,在這一點上,與佛教的意思是相近的;不過,他不再像佛教那樣用來表征淨土世界。他並不以蓮花喻佛,而是以蓮花喻儒。佛教以蓮花喻佛,突出彼岸性,倡導出世主義的價值導向。按照佛教的說法,蓮花乃是彼岸世界中的聖物,真而不實,清淨無染;它似乎是無根之花,不必以現實世界為土壤。周敦頤以蓮花喻儒,把它從彼岸世界移植到此岸世界,突出它的此岸性,倡導入世主義的價值導向。在他的筆下,蓮花是有根之花,出淤泥而不染,必須紮根於現實世界之中,真而且實。同樣以蓮花為喻,佛教否定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主張到現實世界之外搭建人的精神世界;周敦頤則肯定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主張以現實世界為基礎搭建人的精神世界。進入這種精神世界的人,就是儒家一向推重的聖人。他借用蓮花的形象,表達對儒家理想人格——正人君子——的仰慕。《愛蓮說》表麵上是寫花,實際上是探討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在周敦頤看來,人自身具有價值,應當在人自身之中尋找終極價值目標,不必像佛教那樣,否定人生價值,到人之外、到彼岸世界尋找終極價值目標。“人”才是《愛蓮說》的主題。他以菊花表征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並以陶淵明為代表。這種人格超凡脫俗,卓然不群,但沒有普適性,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的人生模式,故而“陶後鮮有聞”。他以牡丹表征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這是一種功利主義人格,以追求富貴為人生的目的;盡管具有普適性,但精神境界不高,亦不可取。他采用比較的手法,得出的結論是:蓮花所表征的人格,才是儒者應選擇的理想人格。這種人格超凡入聖,即世間而出世間,儒雅中道,垂範示人,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精神境界高尚,既不像菊花那樣孤傲,也不像牡丹那樣庸俗。
話題二:何為儒家式精神世界的本體論依據?
人的精神世界以現實世界為基礎,但高於現實世界。對於超越的精神世界,必須找到本體論依據,方能證成。於是,周敦頤由“精神安頓是否有儒家模式”的話題,引出“何為儒家式精神世界的本體論依據”的話題。同以往的儒家相比,周敦頤有了自覺的本體論意識。為建構儒家的本體論學說,他選擇的路徑是同道教進行本體論層麵的對話。
他出道入儒的思想軌跡,在《太極圖說》中得到集中的展現。他開發《易傳》和《中庸》的思想資源,參照道士陳摶傳授的《無極圖》,畫出《太極圖》並撰寫《太極圖說》,論述宇宙本體、世界生成和萬物變化過程等先儒不甚注意的問題,建立了一個簡潔明了而又精致係統的理學世界觀。他在《太極圖說》中寫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周敦頤寫《愛蓮說》,無疑受到佛教的影響。他借用蓮花,表征高尚聖潔的精神境界,在這一點上,與佛教的意思是相近的;不過,他不再像佛教那樣用來表征淨土世界。他並不以蓮花喻佛,而是以蓮花喻儒。佛教以蓮花喻佛,突出彼岸性,倡導出世主義的價值導向。按照佛教的說法,蓮花乃是彼岸世界中的聖物,真而不實,清淨無染;它似乎是無根之花,不必以現實世界為土壤。周敦頤以蓮花喻儒,把它從彼岸世界移植到此岸世界,突出它的此岸性,倡導入世主義的價值導向。在他的筆下,蓮花是有根之花,出淤泥而不染,必須紮根於現實世界之中,真而且實。同樣以蓮花為喻,佛教否定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主張到現實世界之外搭建人的精神世界;周敦頤則肯定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主張以現實世界為基礎搭建人的精神世界。進入這種精神世界的人,就是儒家一向推重的聖人。他借用蓮花的形象,表達對儒家理想人格——正人君子——的仰慕。《愛蓮說》表麵上是寫花,實際上是探討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在周敦頤看來,人自身具有價值,應當在人自身之中尋找終極價值目標,不必像佛教那樣,否定人生價值,到人之外、到彼岸世界尋找終極價值目標。“人”才是《愛蓮說》的主題。他以菊花表征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並以陶淵明為代表。這種人格超凡脫俗,卓然不群,但沒有普適性,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的人生模式,故而“陶後鮮有聞”。他以牡丹表征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這是一種功利主義人格,以追求富貴為人生的目的;盡管具有普適性,但精神境界不高,亦不可取。他采用比較的手法,得出的結論是:蓮花所表征的人格,才是儒者應選擇的理想人格。這種人格超凡入聖,即世間而出世間,儒雅中道,垂範示人,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精神境界高尚,既不像菊花那樣孤傲,也不像牡丹那樣庸俗。
話題二:何為儒家式精神世界的本體論依據?
人的精神世界以現實世界為基礎,但高於現實世界。對於超越的精神世界,必須找到本體論依據,方能證成。於是,周敦頤由“精神安頓是否有儒家模式”的話題,引出“何為儒家式精神世界的本體論依據”的話題。同以往的儒家相比,周敦頤有了自覺的本體論意識。為建構儒家的本體論學說,他選擇的路徑是同道教進行本體論層麵的對話。
他出道入儒的思想軌跡,在《太極圖說》中得到集中的展現。他開發《易傳》和《中庸》的思想資源,參照道士陳摶傳授的《無極圖》,畫出《太極圖》並撰寫《太極圖說》,論述宇宙本體、世界生成和萬物變化過程等先儒不甚注意的問題,建立了一個簡潔明了而又精致係統的理學世界觀。他在《太極圖說》中寫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變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他把由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男女、萬物等範疇構成的邏輯結構,看成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圖式。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個抽象的本體發生出來的,這個本體就是“無極-太極”。“無極”一詞出自《老子》,“太極”一詞出自《易傳》,“無極”和“太極”在周敦頤哲學中是同等程度的範疇,他並用二者,反映出他出道入儒的思想軌跡。但他並不是二重本體論者,二者都是對最高本體的稱謂。就本體的抽象性來說,叫做“無極”;就本體的實體性來說,叫做“太極”。“無極-太極”既是萬物發生的邏輯前提,也是天人一體的終極依據;既有存在的意義,也有價值的意義。盡管周敦頤的本體論尚不是明確的價值本體論,還帶有抽象本體論的痕跡,但他畢竟率先講出儒家的本體論,扭轉了以往儒家不大講“性與天道”的風氣。他肯定宇宙萬物隻有一個本體,肯定世界隻有一個,已經提出理學世界觀的雛形,至於這個本體如何稱謂,那隻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是後人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在“無極—太極”本體論學說中,包含著“天理”的意思,但周敦頤畢竟沒有把“天理”視為最高範疇與核心範疇。理學家朱熹把周敦頤所說的“太極”解釋為“天理”,不能說是對周敦頤的曲解,隻能說是對周敦頤的發展。周敦頤提出“無極-太極”說,開始從本體論層麵同佛道二教進行對話。他闡發儒家的本體論理念,用以取代佛教“真如”、“空”等本體論理念,用以取代道教“無”、“玄”等本體論理念。宗教哲學所描述的世界圖式,通常由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構成,並且強調彼岸世界高於此岸世界。周敦頤則把“兩個世界”,整合成為“一個世界”,強調現實世界的真實性,消解了虛幻的彼岸世界,確立了中國哲學走出宗教哲學、轉向人生哲學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