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彌補上述三點遺憾?這是我近年來思考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我發表了30多篇文章。在此基礎上,我寫成此書,題為《中國古代哲學發微》。我覺得,彌補三點遺憾的關鍵,在於把握住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捕捉中國哲學特有的話題。本書“總論篇”主要談的就是這個問題。中國哲學史的主詞,毫無疑問應當是“中國”二字。可是,長期以來中國哲學史界似乎忽略了這一點。非但中國哲學史界,似乎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界都忽略了中國社會科學所應體現的“中國性”(或稱民族性)。我在“關注民族性”中,批評了這種情形,呼籲大家關注中國學術自身的話題,不要隻做西方學術話語的追隨者。單數的哲學觀也是妨礙人們捕捉中國哲學特有話題的思想障礙,我在“提倡多元化”中,駁斥“哲學隻有一個”的謬見,強調中國哲學有自身特有的話題,回應某些人對於“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質疑。“尋求新視角”談我關於中國哲學世界化和現代化的看法。“哲學三義與三性”闡述我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在“中國哲學精神”中,我把中國哲學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實事求是、辯證思維、以人為本、內在超越、有容乃大六條。“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把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歸結為天人關係問題。“中國哲學主要問題”把天人關係、兩一關係、知行關係、義利關係四個問題視為中國哲學主要問題。“中國哲學世界觀維度”、“中國哲學本體論思路”、“中國哲學關注人生的特色”、“中國哲學主流價值取向”、“中國哲學主流義利觀”等從不同側麵闡述中國哲學特有的話題以及闡述這些話題的特有方式。
第二,抓住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的邏輯進程。目前見到的中國哲學史教材,基本上是按朝代更迭表述的。我覺得這樣處理不大合適。朝代更迭對哲學思想發展固然有影響,但沒有必然的聯係,哲學不會因朝代更迭而馬上改變。書寫中國哲學史,不一定非得按照朝代更迭的順序,應當抓住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的邏輯進程。在“分期篇”中,我闡述了自己關於中國哲學分期的看法。我認為,中國古代哲學是一段完整的斷代哲學史,以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世紀為起點,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終點。古代中國哲學曆史跨度比較大,大約2 400年,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奠基期,即先秦時期,以“百家爭鳴”為基本特征。“奠基期:中國哲學的發端”論述了這一階段的語境、文本和話題。第二個階段是發展期,從西漢到唐末,以“三教並立”為基本特征。“發展期:三教並立與話題更新”論述了這一階段的語境、文本和話題。第三個階段是高峰期,從北宋到清末,以“理學行世”為基本特征。“高峰期:宋明理學的新話題”論述了這一階段的語境、文本和話題。
怎樣彌補上述三點遺憾?這是我近年來思考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我發表了30多篇文章。在此基礎上,我寫成此書,題為《中國古代哲學發微》。我覺得,彌補三點遺憾的關鍵,在於把握住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捕捉中國哲學特有的話題。本書“總論篇”主要談的就是這個問題。中國哲學史的主詞,毫無疑問應當是“中國”二字。可是,長期以來中國哲學史界似乎忽略了這一點。非但中國哲學史界,似乎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界都忽略了中國社會科學所應體現的“中國性”(或稱民族性)。我在“關注民族性”中,批評了這種情形,呼籲大家關注中國學術自身的話題,不要隻做西方學術話語的追隨者。單數的哲學觀也是妨礙人們捕捉中國哲學特有話題的思想障礙,我在“提倡多元化”中,駁斥“哲學隻有一個”的謬見,強調中國哲學有自身特有的話題,回應某些人對於“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質疑。“尋求新視角”談我關於中國哲學世界化和現代化的看法。“哲學三義與三性”闡述我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在“中國哲學精神”中,我把中國哲學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實事求是、辯證思維、以人為本、內在超越、有容乃大六條。“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把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歸結為天人關係問題。“中國哲學主要問題”把天人關係、兩一關係、知行關係、義利關係四個問題視為中國哲學主要問題。“中國哲學世界觀維度”、“中國哲學本體論思路”、“中國哲學關注人生的特色”、“中國哲學主流價值取向”、“中國哲學主流義利觀”等從不同側麵闡述中國哲學特有的話題以及闡述這些話題的特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