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陶行知研究的日益深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陶行知全集》八卷本和十二卷本,各類文集及傳記更是比比皆是。就年譜而言,朱澤甫和郭笙分別著有《陶行知年譜》和《陶行知年譜稿》。但相對來說,著於特殊曆史時段的這兩本年譜,再加以篇幅限製,很難客觀完整地還原陶行知的真實麵貌。因此,編撰一本全麵客觀的《陶行知年譜長編》就一直在積極籌劃之中。1991年,筆者博士論文完成後,遵業師章開沅之囑,接著撰寫年譜長編,過去20年都在為此做準備,並寫了簡譜,隻是此後接連忙於出國、學術、行政等,事務繁雜,心願難了,幸得學生大偉襄助,共同完成。適值今年係陶公誕辰120周年,得益於人教社的出版支持,《陶行知年譜長編》編撰發行一事遂提上議事日程。
《陶行知年譜長編》以編年體的形式重現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五十五年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記錄了其所產生的時代影響及學術軌跡。圖書在譜主去世之後亦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了其有關的學術活動。全書共約120萬字。圖書編撰按著“先時事,後譜文”的體例方式,不僅交代了譜主出生的時代背景,而且在每一年譜文前勾勒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圖景,以便讓讀者能在時代的風雲變幻過程中,去領悟譜主人生思想的發展變化。此外,編撰中還擬通過年譜反映當時的社會及民眾生活習俗,讓讀者能夠站在一個大曆史的舞台上,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角度來觀察陶行知,了解陶行知。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陶行知交往的範圍極其廣泛,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走卒,他既可以做蔣介石的座上客,亦可以與“牛大哥”同屋而眠;既可以與杜威、泰戈爾等社會名流相聊甚歡,亦可以與黃包車夫、門童小販書箋往來……如此廣泛的社會交往沉浮,使陶行知一生經曆複雜,在其不同的曆史時期,思想亦有所發展變化,因此,年譜編撰中盡可能客觀公允的描繪其人生軌跡,所收文字盡量保持原貌,以試圖能夠還原出一個全麵真實的陶行知。此外,建國前後評價體製的不斷轉變,使得陶行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樹立成師德楷模、民主鬥士,從而變成一個抽象化、模式化的符號。言及陶行知,必言及其生活教育理念,必言及其從曉莊到育才的辦學之路,恰恰忽略了他是一個“生活”的人。因而,在年譜撰寫過程中,筆者本著章開沅先生的“中國史學尋找自己”的宗旨,試圖去尋找真實的陶行知,尋找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風格,尋找對陶行知新的理解。
二
1.資料搜集
已經出版的湘版及川版《陶行知全集》及《陶行知年譜》為本書的編撰提供了基本的保證。在此基礎之上,筆者還搜集了《毛澤東文集》、《周恩來選集》、《晏陽初全集》、《梁漱溟全集》、《馬寅初全集》、《陳鶴琴全集》、《楊賢江全集》、《胡適日記全編》、《馮玉祥日記》、《黃炎培日記》、《李公樸日記》、《魯迅日記》、《謝覺哉日記》、《顏惠慶日記》、《陽翰笙日記選》、《馮玉祥回憶錄:我的生活》、黃炎培著《八十年來》、《費正清自傳》、《張治中回憶錄》、陳鶴琴著《我的半生》、《胡適書信集》、《胡適來往書信選》、《李公樸傳》、《毛澤東年譜》、《周恩來年譜》、《宋慶齡年譜》、《馮玉祥年譜》、《郭沫若年譜》、《嚴修年譜》、《梁啟超年譜長編》、《蔡元培年譜長編》、《張伯苓年譜長編》、《葉聖陶年譜長編》、《聞一多年譜長編》、《盧作孚年譜》、《魯迅年譜》、《鄭振鐸年譜》、《救國會史料集》等大量文獻資料。此外,在編撰過程中,筆者亦發現了諸多未曾麵世的新資料,如初到美國時所寄的數封家書,20年代在南開所作數次演講以及為張彭春與清華等事所作往來書信等等。為了彌補海外留學期間一手資料的不足,筆者還於2000年底至2001年6月專程赴陶行知母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圖書館特藏室,收集複印陶師杜威、孟祿書信、克伯屈日記以及陶的學習與生活記載等海外資料。這些文獻的搜集本就不易,要想閱讀完畢並找出與陶行知的聯係,就更為不易了。有時候幾百萬字的年譜長編或日記看完,隻能搜集到一兩條相關信息,甚至蹤影皆無,那種內心的失落感是非常強烈的。
隨著對陶行知研究的日益深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陶行知全集》八卷本和十二卷本,各類文集及傳記更是比比皆是。就年譜而言,朱澤甫和郭笙分別著有《陶行知年譜》和《陶行知年譜稿》。但相對來說,著於特殊曆史時段的這兩本年譜,再加以篇幅限製,很難客觀完整地還原陶行知的真實麵貌。因此,編撰一本全麵客觀的《陶行知年譜長編》就一直在積極籌劃之中。1991年,筆者博士論文完成後,遵業師章開沅之囑,接著撰寫年譜長編,過去20年都在為此做準備,並寫了簡譜,隻是此後接連忙於出國、學術、行政等,事務繁雜,心願難了,幸得學生大偉襄助,共同完成。適值今年係陶公誕辰120周年,得益於人教社的出版支持,《陶行知年譜長編》編撰發行一事遂提上議事日程。
《陶行知年譜長編》以編年體的形式重現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五十五年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記錄了其所產生的時代影響及學術軌跡。圖書在譜主去世之後亦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了其有關的學術活動。全書共約120萬字。圖書編撰按著“先時事,後譜文”的體例方式,不僅交代了譜主出生的時代背景,而且在每一年譜文前勾勒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圖景,以便讓讀者能在時代的風雲變幻過程中,去領悟譜主人生思想的發展變化。此外,編撰中還擬通過年譜反映當時的社會及民眾生活習俗,讓讀者能夠站在一個大曆史的舞台上,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角度來觀察陶行知,了解陶行知。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陶行知交往的範圍極其廣泛,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走卒,他既可以做蔣介石的座上客,亦可以與“牛大哥”同屋而眠;既可以與杜威、泰戈爾等社會名流相聊甚歡,亦可以與黃包車夫、門童小販書箋往來……如此廣泛的社會交往沉浮,使陶行知一生經曆複雜,在其不同的曆史時期,思想亦有所發展變化,因此,年譜編撰中盡可能客觀公允的描繪其人生軌跡,所收文字盡量保持原貌,以試圖能夠還原出一個全麵真實的陶行知。此外,建國前後評價體製的不斷轉變,使得陶行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樹立成師德楷模、民主鬥士,從而變成一個抽象化、模式化的符號。言及陶行知,必言及其生活教育理念,必言及其從曉莊到育才的辦學之路,恰恰忽略了他是一個“生活”的人。因而,在年譜撰寫過程中,筆者本著章開沅先生的“中國史學尋找自己”的宗旨,試圖去尋找真實的陶行知,尋找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風格,尋找對陶行知新的理解。
二
1.資料搜集
已經出版的湘版及川版《陶行知全集》及《陶行知年譜》為本書的編撰提供了基本的保證。在此基礎之上,筆者還搜集了《毛澤東文集》、《周恩來選集》、《晏陽初全集》、《梁漱溟全集》、《馬寅初全集》、《陳鶴琴全集》、《楊賢江全集》、《胡適日記全編》、《馮玉祥日記》、《黃炎培日記》、《李公樸日記》、《魯迅日記》、《謝覺哉日記》、《顏惠慶日記》、《陽翰笙日記選》、《馮玉祥回憶錄:我的生活》、黃炎培著《八十年來》、《費正清自傳》、《張治中回憶錄》、陳鶴琴著《我的半生》、《胡適書信集》、《胡適來往書信選》、《李公樸傳》、《毛澤東年譜》、《周恩來年譜》、《宋慶齡年譜》、《馮玉祥年譜》、《郭沫若年譜》、《嚴修年譜》、《梁啟超年譜長編》、《蔡元培年譜長編》、《張伯苓年譜長編》、《葉聖陶年譜長編》、《聞一多年譜長編》、《盧作孚年譜》、《魯迅年譜》、《鄭振鐸年譜》、《救國會史料集》等大量文獻資料。此外,在編撰過程中,筆者亦發現了諸多未曾麵世的新資料,如初到美國時所寄的數封家書,20年代在南開所作數次演講以及為張彭春與清華等事所作往來書信等等。為了彌補海外留學期間一手資料的不足,筆者還於2000年底至2001年6月專程赴陶行知母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圖書館特藏室,收集複印陶師杜威、孟祿書信、克伯屈日記以及陶的學習與生活記載等海外資料。這些文獻的搜集本就不易,要想閱讀完畢並找出與陶行知的聯係,就更為不易了。有時候幾百萬字的年譜長編或日記看完,隻能搜集到一兩條相關信息,甚至蹤影皆無,那種內心的失落感是非常強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