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變法失敗,廢八股改試策論沒有真正實施。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經曆過庚子事變而避居河南的慈禧太後及清朝政府,痛定思痛,感到非改革不可,於是將曾經否定過的戊戌變法中的各項改革措施又付諸實踐。該年七月十六日(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後發布上諭,規定從次年開始鄉、會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生童歲、科兩考也要考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策論,並試《四書》義、《五經》義各一篇。這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頒布的禮部、政務處《會奏變通科舉章程》中說:“查各國政治,自以學校、財賦、商務、兵製、公法、刑律、天文、地理為大綱。……現奉新章,以此命題試策,士子講求時務,肄習有素者,自可各抒底蘊。”

1901年8月下詔改革科舉後,鄉試和會試第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1902年秋舉行了科舉革新後的第一次鄉試,各省的鄉試試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外交、教育、軍事等許多方麵,已經朝現代文官考試轉化。清末最後幾科科舉考試內容已脫離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為講求經世致用。這些策問題目要求聯係當時社會實際,為新政改革出謀劃策。廢止八股文、采用與社會實際有關的問題為考試題目,這是清末科舉製度方麵的重大變動。其改革的幅度之大,變動之劇烈,足以用“變革”稱之。隨後有的西方人士便認為這“毫無疑問是科舉考試製度中的一次革命”,“大概可以說,此次改革實際上是非常完全的”。這些改革規定在清末最後兩科鄉試與會試中都得到了遵守和體現。

科舉具有巨大的以考促學功能。科舉革新後,廣大的讀書人不得不改弦更張,準備改習新學,出版商以最快的速度編印出大量以新學為內容的應試資料,而且非常暢銷。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年)八月初五,內閣鈔出七月十六日關於變通科舉的上諭。秋七月,上海書局便編纂出版了《中西時務新策彙編》。九月,湖南書商便選編出版了《精選新政應試必讀六種》,內中各冊標明“新學新政通考”,包括中國政治、中國史事、各國藝學策論等。當時還有許多在書名中標示出“新政”的應試備考的書籍,如光緒壬寅(1902年)暮春上海書局石印本《江蘇新政新科考卷》、光緒壬寅(1902年)夏上海書局石印本《新政應試分類必備》,共8冊;光緒壬寅(1902年)京師新政學會印行《中外政治藝學策論》6冊。光緒癸卯(1903年)仲春上海書局石印本《壬寅科變法直省闈藝》一書,扉頁直接題為《壬寅直省新政闈墨》,收有12個直省癸卯科考試題目與部分範文。還有許多戊戌變法時編纂的中外策論書籍被重印出來,如1902年春,觀瀾書局便重印了1898年編好的《中外藝學新策》。

然而,變法失敗,廢八股改試策論沒有真正實施。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經曆過庚子事變而避居河南的慈禧太後及清朝政府,痛定思痛,感到非改革不可,於是將曾經否定過的戊戌變法中的各項改革措施又付諸實踐。該年七月十六日(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後發布上諭,規定從次年開始鄉、會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生童歲、科兩考也要考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策論,並試《四書》義、《五經》義各一篇。這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頒布的禮部、政務處《會奏變通科舉章程》中說:“查各國政治,自以學校、財賦、商務、兵製、公法、刑律、天文、地理為大綱。……現奉新章,以此命題試策,士子講求時務,肄習有素者,自可各抒底蘊。”

1901年8月下詔改革科舉後,鄉試和會試第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1902年秋舉行了科舉革新後的第一次鄉試,各省的鄉試試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外交、教育、軍事等許多方麵,已經朝現代文官考試轉化。清末最後幾科科舉考試內容已脫離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為講求經世致用。這些策問題目要求聯係當時社會實際,為新政改革出謀劃策。廢止八股文、采用與社會實際有關的問題為考試題目,這是清末科舉製度方麵的重大變動。其改革的幅度之大,變動之劇烈,足以用“變革”稱之。隨後有的西方人士便認為這“毫無疑問是科舉考試製度中的一次革命”,“大概可以說,此次改革實際上是非常完全的”。這些改革規定在清末最後兩科鄉試與會試中都得到了遵守和體現。

科舉具有巨大的以考促學功能。科舉革新後,廣大的讀書人不得不改弦更張,準備改習新學,出版商以最快的速度編印出大量以新學為內容的應試資料,而且非常暢銷。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年)八月初五,內閣鈔出七月十六日關於變通科舉的上諭。秋七月,上海書局便編纂出版了《中西時務新策彙編》。九月,湖南書商便選編出版了《精選新政應試必讀六種》,內中各冊標明“新學新政通考”,包括中國政治、中國史事、各國藝學策論等。當時還有許多在書名中標示出“新政”的應試備考的書籍,如光緒壬寅(1902年)暮春上海書局石印本《江蘇新政新科考卷》、光緒壬寅(1902年)夏上海書局石印本《新政應試分類必備》,共8冊;光緒壬寅(1902年)京師新政學會印行《中外政治藝學策論》6冊。光緒癸卯(1903年)仲春上海書局石印本《壬寅科變法直省闈藝》一書,扉頁直接題為《壬寅直省新政闈墨》,收有12個直省癸卯科考試題目與部分範文。還有許多戊戌變法時編纂的中外策論書籍被重印出來,如1902年春,觀瀾書局便重印了1898年編好的《中外藝學新策》。

廢八股改試策論,“恢奇特達之彥,鹹奔走相告,謂我中國之經濟學問,皆將以此起點”,而且可以“昌文運、開民智”。當時朝野都認識到科舉考試內容的改變將迅速引導學問的轉向。1901年秋出版的《精選新政應試必讀六種》序文中說:“朝廷銳意求賢,厭棄製藝之空疏庸濫而無用,於今海內儒林競習經世之學,於是乎詔試策論而輔之以四書五經義。蓋將使之有體有用,洞中而達外,博古而通今,得其才足以經國家平天下,非所謂去故而更新者耶!獨是承學之士,往往講求新學。”此類備考書籍發行量往往很大,出版商也估計和期望舉子人人購買。1902年新印《新輯各國政治藝學策論》的編者便說舉子“苟能家置一編,簡練揣摩,臨場默運自得,左右逢源”。“遊遍五洲人”為《中西時務新策彙編》所作序文中也說:“吾知此書一出,定當戶置一編,簡練揣摩,以為投時利器,即有裨於士林,實非淺鮮。”可見科舉新政一出,上行下效,有如影響,對西學起過重要的推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