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1 / 3)

孩子的名字是周瑜一早就想好的,李睦也不知他是從什麼時候就開始琢磨這事兒的,總之在魚梁洲,周瑜就拿樹枝在地上劃了個旭字,取其始旦新出,自初新起之意,甚至連二十年後再取的字都一起想好了。

而自有了周旭起,李睦就過上了時不時舊傷複發的生活。來將來使,如要會麵商談就都以病容不便會客之名掛席隔屏,孫紹則坐在一邊聽,偶爾插上兩句話。

以至於到了周旭出生後,李睦的身材不適合再直接穿男裝,她嫌纏布裹胸麻煩又不舒服,就幹脆長久稱病,以徐庶為長史,征龐統為南郡郡丞,佐孫紹暫代州事。除非春耕秋收,點兵出將等重大場合,孫權這個身份,漸漸淡出人前。

而與此同時,她又在鹿門山外辟了一處院落,以鹿門為名,設立了一座書院。

這個時代還沒有完整教育體係,在察舉製下,除了舉孝廉的途徑差別外,世家出身與寒門子弟最大的不同,就是世族子弟自出生起就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資源。且不提族中長輩的啟蒙,這個時代的書冊就是竹簡成卷,藏以收之,代代而傳,寒門子弟就算有心向學,家中藏書的資源也不能與經過世代積累的世族豪門所比。

李睦刻意沒有當麵拜訪龐德公,但孫紹拜入龐德公門下之舉無疑說明了龐氏一族對於江東政權入主荊州的態度。

所以,當李睦開口向龐氏與黃氏兩族借用其族中藏書,抄謄一份,置於書院之中時,進展極為順利。於是,李睦設鹿門書院,院中不設講學,隻廣招天下學子抄謄書卷,抄謄完畢後,還可借閱書院之中任何書簡,如同後世的圖書館。當然,若有學子能請得大儒高士開堂講學一二,隻需提前報備,也無甚不可。

一時之間,荊襄兩江,論學之風盛行,更有許多四方遊學的寒門學子為一睹鹿門書院裏的藏書,在南郡一留就是經年。而南方大舉興鹽,水利屯田,政局清明,軍風英武的蒸蒸之景又令他們心生向往,最後經書院舉薦,官方考察,在荊吳各地出仕。

鹿門書院越來越熱鬧,不到一年就需再建屋舍,李睦原還考慮到這興學之舉不便將周瑜這個三軍主將牽扯在內,再加上要荊州世族出麵,所以用的是孫權的身份。但隨著建造屋舍的進程,孫紹一回一回往周瑜的府邸跑,很有些心思敏銳之人便察覺到了這鹿門書院背後真正的主人究竟是誰。

畢竟,人皆知周郎之妻開設鹽場,一張鹽引就是不盡數的錢糧,昔日江東軍的軍資家底,乃是如今吳郡的富庶大半都源自於此,再多支撐這隻出不入的小小書院自是足足有餘。

益州劉璋投降那年周旭剛過了三周歲生辰,正是滿地亂跑,精力旺盛的年歲。

慶功宴就擺在秭歸城裏,這座位於荊益兩州之間,扼住江水咽喉的城池原還是劉備在江陵時,依諸葛亮的建議令義子劉封初建。趙雲當日被劉備冷落時也是在此城中練兵,現在卻是駐兵此城,遠戰成都,凱旋之後又在此城中慶功。

李睦剛換上男裝,正坐在鏡前拆去頭上發釵,重新束發換冠,眼角的餘光就瞥到周旭從身側跑出去。顧不得綁了一半的頭發,她眼明手快地一把拖住那小家夥:“阿旭!”

周旭人小腿短,一隻腳才費力地跨出門檻,還沒踩實,背心被李睦一抓,頓時失了平衡,往後一仰,一屁股坐到地上。

小家夥的反應很快,跌倒了也不哭,一個打挺約起來,扭了身子,將雙手往身後一背,眼睛一眨,乖乖地叫了一聲:“母親。”

“今日慶功人多,平時教你的話可曾記得了?”李睦的目光往他身後一掃,隻見小家夥兩手攏在袖中,寬袖略略鼓起,也不知拿了什麼。但周旭身上沾著一股她熟悉得不得了的剛剛烘出來的肉脯香味,稍稍一靠近就能聞到,這袖中乾坤,不言而喻。

周旭絲毫沒意識到自己的身高把手背到身後,再加上李睦對肉脯的熟悉程度,根本就藏不了什麼。

和周瑜像極了的薄唇一翹,露出個笑來,一字一頓,乖乖巧巧:“母親放心,今日你是烏程侯!阿旭定不會叫錯。”

三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烏程侯是什麼,隻從小聽多了身邊的人說烏程侯怎樣怎樣,便把這個稱呼牢牢記住了。所以當李睦和周瑜提前大半個月就開始給他灌輸“母親就是烏程侯”的概念時,他倒是沒什麼困難就把這條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