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1 / 3)

一是應急管理體係初步建立。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215個市(地)、部分縣(市、區),以及安全生產任務較重的54家中央企業建立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建立了國家和區域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協調機製。

二是應急管理規章標準建設穩步推進。製定頒布了《礦山救護規程》(AQ1008—2007)、《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製導則》(AQbrT9002—2006)、《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17號)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AQbrT9007—2011),以及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急平台體係建設、宣傳教育培訓等一係列規章、標準和指導性文件,為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提供了依據。各省(區、市)製訂的部分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對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規範。

三是應急救援隊伍體係建設成效明顯。各地區、有關高危行業企業加強了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救援人員增加了40%,初步形成了國家(區域)、骨幹、基層救援隊伍相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體係。通過開展培訓演練和技能比武等工作,應急救援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救援能力明顯加強,在礦山和危險化學品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以及汶川、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應急救援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級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援隊伍增配各類救援車輛700餘台,配備個體防護、救援、偵檢、通信等裝備8000餘台(套)。骨幹隊伍和基層隊伍所在地方政府和依托單位加大了救援裝備投入力度,部分省(區、市)建立了安全生產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庫。

五是應急預案和演練工作進一步加強。在國家層麵,製定頒布了事故災難應急預案42個。地方各級政府、中央企業以及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實現了應急預案全覆蓋。各級地方政府和高危行業企業經常舉行應急預案培訓和演練。

六是應急平台建設全麵啟動。製定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台體係建設指導意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台已經開始建設,部分省(區、市)、市(地)和中央企業安全生產應急平台基本建成並投入運行。

七是應急管理培訓和宣教工作深入開展。修訂完善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培訓和宣教工作製度,製定了應急管理和指揮人員培訓大綱,全國每年培訓30多萬人次。宣教工作內容日益豐富,宣教形式不斷創新,應急知識普及麵不斷擴大。

八是應急科技支撐不斷增強。各地區均成立了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家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科研項目投入明顯加大,科技部下達的19個應急救援重點項目研究已經完成,在煤礦瓦斯、危險化學品等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和預測預警方麵形成了一批新技術、新裝備。

一是應急管理體係初步建立。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215個市(地)、部分縣(市、區),以及安全生產任務較重的54家中央企業建立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建立了國家和區域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協調機製。

二是應急管理規章標準建設穩步推進。製定頒布了《礦山救護規程》(AQ1008—2007)、《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製導則》(AQbrT9002—2006)、《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17號)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AQbrT9007—2011),以及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急平台體係建設、宣傳教育培訓等一係列規章、標準和指導性文件,為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提供了依據。各省(區、市)製訂的部分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對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規範。

三是應急救援隊伍體係建設成效明顯。各地區、有關高危行業企業加強了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救援人員增加了40%,初步形成了國家(區域)、骨幹、基層救援隊伍相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體係。通過開展培訓演練和技能比武等工作,應急救援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救援能力明顯加強,在礦山和危險化學品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以及汶川、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應急救援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級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援隊伍增配各類救援車輛700餘台,配備個體防護、救援、偵檢、通信等裝備8000餘台(套)。骨幹隊伍和基層隊伍所在地方政府和依托單位加大了救援裝備投入力度,部分省(區、市)建立了安全生產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庫。

五是應急預案和演練工作進一步加強。在國家層麵,製定頒布了事故災難應急預案42個。地方各級政府、中央企業以及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實現了應急預案全覆蓋。各級地方政府和高危行業企業經常舉行應急預案培訓和演練。

六是應急平台建設全麵啟動。製定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台體係建設指導意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台已經開始建設,部分省(區、市)、市(地)和中央企業安全生產應急平台基本建成並投入運行。

七是應急管理培訓和宣教工作深入開展。修訂完善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培訓和宣教工作製度,製定了應急管理和指揮人員培訓大綱,全國每年培訓30多萬人次。宣教工作內容日益豐富,宣教形式不斷創新,應急知識普及麵不斷擴大。

八是應急科技支撐不斷增強。各地區均成立了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家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科研項目投入明顯加大,科技部下達的19個應急救援重點項目研究已經完成,在煤礦瓦斯、危險化學品等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和預測預警方麵形成了一批新技術、新裝備。

九是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入。通過組織救援指戰員及應急管理人員赴發達國家學習交流、參加國際礦山救援技術競賽以及舉辦國際性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論壇和展會等方式,加強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

“十二五”時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也是實現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的關鍵時期。安全生產工作既要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和區域性問題,又要積極應對新情況、新挑戰。由於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係初步建立,基礎相對薄弱,還存在一些製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條例》尚未出台;許多市(地)和大部分重點縣沒有建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已經建立的應急管理機構人員、經費等沒有落實到位;救援隊伍布局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缺乏處置重特大和複雜事故災難的救援裝備;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應急救援經費保障困難,救援人員待遇、獎勵、撫恤等政策措施缺失;重大危險源普查工作尚未全麵展開,監控、預警體係建設相對滯後;缺乏高效的科技支撐,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研發、應用和推廣的產業鏈尚未形成,裝備的機動性、成套性、可靠性還亟待提高;應急培訓演練與實際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總體來說,應對重大、複雜事故的能力不足,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