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風格特點,有些是可以直接移植到譯文裏麵去的,有些則不行,比如中文的動詞根本沒有變位,也就無法表現原文中中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動詞變位的不同了。

為了表現原文的古奧、質樸的特點,我還特地研讀了《聖經》的中譯本(和合本)。

和合本《聖經》很有風格上的特點。現代漢語常用兩字詞,而我發現和合本《聖經》的風格特點,很大程度上是由譯者常用一字的名詞和動詞來造成的。比如:“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新約·馬可福音·第四章》)“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他再鹹呢。”(《新約·馬可福音·第九章》)

這一點我在譯文裏也有所模仿,比如:“可是你已經赦了我的罪,而這路又是條快樂的路。”(《行善者》)“你把香水灑在他們的發上,把石榴放在他們的手裏。你用藏紅花染紅他們的足,又在他們前麵鋪上地毯。”(《審判所》)

王爾德收在《石榴屋》這本集子裏的四篇童話,尤其是《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在風格上特別複雜:段落特別長,句子結構也常常很繁複,不像王爾德在他最好的作品裏所用的那種凝練、簡潔、明快的風格。這種繁密的文字,翻譯起來特別困難,讀者閱讀的時候也會感覺比較吃力。

因此,在遇到過長的描寫性段落的時候,我采取更多分段的方法,來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當然,在其他方麵,我還是盡量地貼近原文的風格來翻譯。

如前所述,我在童年時就讀過王爾德童話的中譯本,至於是誰譯的我記不得了,因為小孩子是不會對這種信息感興趣的。因為我汲取過較早譯本的養料,不在此多做批判。

現在市麵上比較多的是林徽因與巴金的譯本。林徽因在1923年,在她還隻有十九歲的時候翻譯了王爾德的童話《夜鶯與玫瑰》,以筆名“尺棰”發表在12月1日的《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上。這是我們唯一確切知道是她翻譯的王爾德童話。至於現在坊間的數種“林譯”《王爾德童話集》,其中的內容除《夜鶯與玫瑰》(甚至這一篇的文字,也與林徽因登在《晨報》上的文字有出入),其他是否是林譯,還得打個問號。

巴金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文人,一生有許多的譯作。他的《王爾德童話》譯本,是在1946年至1947年間翻譯的,可以說相當忠實,而且可貴的是有他自己的風格。

但是,從1947年到現在,六十多年過去了,當時的語言,放在今天來讀難免會有覺得過時的地方。比如《了不起的火箭》裏火箭說了這麼一句話:“Whenever we appear we excite great attention. I have not actually appeared mylf, but when I do so it will be a magnifit sight.”巴老譯為:“不管什麼時候,隻要我們一出場,我們就引起廣大的注意。實在說我自己還沒出場,不過等我出場,那一定是一個壯觀。”這裏麵的“廣大的注意”和“一個壯觀”,在今天讀起來總有些拗口。不如譯為:“隻要我們一露麵,就會引起眾人矚目。我還沒在公眾場合露過麵,但要是我出場的話,那一定會是個壯觀的場麵。”

這些風格特點,有些是可以直接移植到譯文裏麵去的,有些則不行,比如中文的動詞根本沒有變位,也就無法表現原文中中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動詞變位的不同了。

為了表現原文的古奧、質樸的特點,我還特地研讀了《聖經》的中譯本(和合本)。

和合本《聖經》很有風格上的特點。現代漢語常用兩字詞,而我發現和合本《聖經》的風格特點,很大程度上是由譯者常用一字的名詞和動詞來造成的。比如:“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新約·馬可福音·第四章》)“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他再鹹呢。”(《新約·馬可福音·第九章》)

這一點我在譯文裏也有所模仿,比如:“可是你已經赦了我的罪,而這路又是條快樂的路。”(《行善者》)“你把香水灑在他們的發上,把石榴放在他們的手裏。你用藏紅花染紅他們的足,又在他們前麵鋪上地毯。”(《審判所》)

王爾德收在《石榴屋》這本集子裏的四篇童話,尤其是《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在風格上特別複雜:段落特別長,句子結構也常常很繁複,不像王爾德在他最好的作品裏所用的那種凝練、簡潔、明快的風格。這種繁密的文字,翻譯起來特別困難,讀者閱讀的時候也會感覺比較吃力。

因此,在遇到過長的描寫性段落的時候,我采取更多分段的方法,來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當然,在其他方麵,我還是盡量地貼近原文的風格來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