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我就會問他們,那麼有人攔著你去玩,或者說你沒錢坐地鐵,或者說你真的完全沒有時間嗎?大家會說,也不是啊。

這是我發現的另外一種普遍存在的心障。

學習的成本問題,這是不是另外一種心障?

當你推薦一本書給別人時,他們往往會問,厚嗎?需要看多久啊?或者有人直接會在書評裏這樣說,這本書很好,但是太厚,看起來需要半個月,不合算。

又或者,我經常被一些初學者問,Tiny老師,Objective-C學起來難嗎?我聽說至少要學半年才能學會,值嗎?再或者,有人會問我,Tiny老師,我很想轉行做程序員,但是去××青鳥報一個班,需要1萬塊錢,學半年,你覺得性價比怎麼樣?

雖然我內心覺得知識無價,但是當有人這麼務實地問我,我還是會覺得仔細思考性價比、合算與否是很聰明的表現。其實,我有時候也這樣,有很多非常想弄懂的東西,但是發現要弄懂就需要看完一本大部頭,或者需要自己潛心搞半個月,最終還是放棄了,感覺不值嘛,人生苦短,那麼折磨自己做什麼?

直到……

我29歲的那年診斷出來有Ⅱ型糖尿病,當然你知道這個病不是立刻要人命,而且也不會有什麼巨大的猝死風險。但是,我就是這麼一個性格,我開始考慮各種終極問題。如果我隻能再活5年、10年怎麼辦?這些問題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但就是糖尿病讓我開始思考。

思考的結果是,我的一生雖然有很多遺憾,但是就算隻有5年可活,我還是想繼續做一個程序員。那麼如果我還有30年可活呢?還是做一個程序員。

這時候,我感覺自己豁然開朗,我當時29歲,如果再活30年的話,也就是59歲,程序員這個職業幹到70歲都可以,何況59歲呢?

然後我開始思考,如果有一門語言或者一個技術需要我花半年去學,合算嗎?我發現怎麼都合算。即使是我在1992年開始碰計算機的時候學的東西,現在雖然都過時了,仍舊感覺沒有白學,因為對我形成現在的係統化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對我理解計算機軟、硬件的前因後果有很大幫助,而且學會以後都使用了很多很多年。

那麼,還有什麼東西會白學呢?如果學一個東西學了半年,可以用5年,當然不虧啊。如果一個東西需要學兩年,可以用10年呢?也不虧啊。

那天,我覺得我突破了另外一個心障。

《好好先生》

金·凱瑞的電影《好好先生》裏麵有一段,Yes大師說:

Life we are all living it.Or are we?

ge is geed from sciousness, but where sciousness geed from? From the external.

然後,我就會問他們,那麼有人攔著你去玩,或者說你沒錢坐地鐵,或者說你真的完全沒有時間嗎?大家會說,也不是啊。

這是我發現的另外一種普遍存在的心障。

學習的成本問題,這是不是另外一種心障?

當你推薦一本書給別人時,他們往往會問,厚嗎?需要看多久啊?或者有人直接會在書評裏這樣說,這本書很好,但是太厚,看起來需要半個月,不合算。

又或者,我經常被一些初學者問,Tiny老師,Objective-C學起來難嗎?我聽說至少要學半年才能學會,值嗎?再或者,有人會問我,Tiny老師,我很想轉行做程序員,但是去××青鳥報一個班,需要1萬塊錢,學半年,你覺得性價比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