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說過:“故宮的美,在於它的磚,它的柱,它的妃子。”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後宮,如果沒有那般紛繁、唯美的紅顏,其色澤便會略顯遜色。真正的愛,不止於浪漫,最高的境界便是超脫死生的輪回。寧壽宮頤和軒後廊旁邊的“珍妃井”刻著珍妃對光緒帝的絕世之愛,因為愛之深刻,所以在冥冥中化做不朽,得以亙古及今,得以流芳萬年。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想象中的禦花園,也許是姹紫嫣紅,鶯歌燕舞。可是跨入禦花園才發現,滿庭滿院,處處是嶙峋的鬆柏和流芳的芍藥。或許,那曾代表一種單純的寄托,在帝王的眉宇間,也流露出對於萬古長青的盼念。鬆樹,故宮中滿眼蒼勁的、四季常青的鬆。渴望永生、渴望長生不老、渴望益壽延年,那時的心情,在後世的頻頻點頭中得以深刻理解。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似乎在不經意間便道出生命的真諦,麵前如此的恢弘氣勢,如此的震懾人心,帝王們曾有過的盼念,其實早已在後人的瞻仰中得以實現。他們的崇高,他們的至尊,他們的萬古長青,他們的英明千載……

走出神武門,登上景山,紫禁城的恢弘之氣盡收眼底。一直以來,景山不僅聞名於滋養人心的地氣,更聞名於它的三季花團錦簇,四季鬆柏常青。乾隆年間修築的綺望樓,依山之勢修建的五方佛亭,至今為人們所流連。那國色天香的牡丹在景山豔麗盛放,一副尊貴雍容的典雅瞬間便沐浴滿園。一座人工修築的皇家園林,就在這個偌大的京城低調地安享天年。每次憑吊崇禎帝辭世的古槐,每次看著寫滿記載的碑文,都會不禁慨歎。“忠臣必賴明君”,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那是帝王用一生的命運來詮釋的古訓,值得今日的我們百般借鑒。走出景山,看到護城河邊石磚縫隙中鑽出的嫩綠色小草,正在以頑強的姿態奮力生長著。心情突然覺得寬慰。這幸運的植物,天生便成長在充滿帝王之氣的紫禁城邊,淡淡的綠色,卻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夕陽西下,小草搖曳的腰身與紫禁城中斑駁的紅牆、暗黃的琉璃一起,凝成一道別具韻味的自然風景。

而故宮中的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均在此舉行婚禮。

頤和園

古老的京城,斑駁的紅牆,嶙峋的山園……任時光荏苒,這注定是一座古樸悠然中被滿腹滄桑浸染的城市,卻在前行的途中,愈加容光煥發。道路兩旁的月季嬌豔地盛開,園中的牡丹優雅舒展,一座座皇家園林,在太平盛世中,更顯出無窮無盡的韻味。

有人這樣說過:“故宮的美,在於它的磚,它的柱,它的妃子。”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後宮,如果沒有那般紛繁、唯美的紅顏,其色澤便會略顯遜色。真正的愛,不止於浪漫,最高的境界便是超脫死生的輪回。寧壽宮頤和軒後廊旁邊的“珍妃井”刻著珍妃對光緒帝的絕世之愛,因為愛之深刻,所以在冥冥中化做不朽,得以亙古及今,得以流芳萬年。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想象中的禦花園,也許是姹紫嫣紅,鶯歌燕舞。可是跨入禦花園才發現,滿庭滿院,處處是嶙峋的鬆柏和流芳的芍藥。或許,那曾代表一種單純的寄托,在帝王的眉宇間,也流露出對於萬古長青的盼念。鬆樹,故宮中滿眼蒼勁的、四季常青的鬆。渴望永生、渴望長生不老、渴望益壽延年,那時的心情,在後世的頻頻點頭中得以深刻理解。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似乎在不經意間便道出生命的真諦,麵前如此的恢弘氣勢,如此的震懾人心,帝王們曾有過的盼念,其實早已在後人的瞻仰中得以實現。他們的崇高,他們的至尊,他們的萬古長青,他們的英明千載……

走出神武門,登上景山,紫禁城的恢弘之氣盡收眼底。一直以來,景山不僅聞名於滋養人心的地氣,更聞名於它的三季花團錦簇,四季鬆柏常青。乾隆年間修築的綺望樓,依山之勢修建的五方佛亭,至今為人們所流連。那國色天香的牡丹在景山豔麗盛放,一副尊貴雍容的典雅瞬間便沐浴滿園。一座人工修築的皇家園林,就在這個偌大的京城低調地安享天年。每次憑吊崇禎帝辭世的古槐,每次看著寫滿記載的碑文,都會不禁慨歎。“忠臣必賴明君”,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那是帝王用一生的命運來詮釋的古訓,值得今日的我們百般借鑒。走出景山,看到護城河邊石磚縫隙中鑽出的嫩綠色小草,正在以頑強的姿態奮力生長著。心情突然覺得寬慰。這幸運的植物,天生便成長在充滿帝王之氣的紫禁城邊,淡淡的綠色,卻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夕陽西下,小草搖曳的腰身與紫禁城中斑駁的紅牆、暗黃的琉璃一起,凝成一道別具韻味的自然風景。

而故宮中的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均在此舉行婚禮。

頤和園

古老的京城,斑駁的紅牆,嶙峋的山園……任時光荏苒,這注定是一座古樸悠然中被滿腹滄桑浸染的城市,卻在前行的途中,愈加容光煥發。道路兩旁的月季嬌豔地盛開,園中的牡丹優雅舒展,一座座皇家園林,在太平盛世中,更顯出無窮無盡的韻味。

頤和園,山青水幽,景色秀麗。它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因為京城的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這片土地集帝王將相萬千寵愛於一身。1764年,時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頤和園始建成。它原名清漪園,最初隻是帝後宮妃們休閑避暑的場所,雍正帝繼位後,開始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中,連同政務、讀書、遊樂於一體,如此,這裏逐漸成為了政治和娛樂的雙重中心。“頤和”的本意源自“頤養太和”。1860年,頤和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軍餉對其重修,並改名為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後晚年的頤養之地。除了紫禁城,這裏是晚清統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更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