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生動有趣的全民閱讀(1 / 3)

丁帆 王堯

“全民閱讀”的前提條件,是引領廣大讀者進入生動有趣的接受層麵,否則難以為繼。“大家讀大家”叢書便應運而生。

“大家讀大家”叢書的策劃包含著這樣兩層含義:邀請當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外大家的名作;讓大家(普通閱讀者)來共同分享大家(在某個領域內的專家)的閱讀經驗。前一個“大家”放下身段,為後一個“大家”做普及與解惑的工作,這種互動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讓兩個“大家”來合力推動當下的“全民閱讀”,使其朝著一個既生動有趣,又輕鬆愉悅獲得人文核心素養的軌道前行。

在我們的記憶中,兒時讀《十萬個為什麼》,在閱讀的樂趣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一些科普常識並且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這是曾經的“大家”讀“大家”的曆史。我們常與一些作家、批評家同仁閑聊,談起一些科學家為普及科學知識,絞盡腦汁地為非專業讀者和中小學生寫書而並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緣由,我們猜度,或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培養的科學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養的熏陶和寫作技巧的訓練,造成其理性思維遠遠大於感性思維,甚而缺少感性思維以及感性表達方式。在更大的範圍看,多年來文學教育的缺失,導致國民整體文學素養的凝滯,從而也造成了全社會人文素質的缺失。這是當下值得注意並亟待改變的文化危機。

於是,我們突發奇想,倘若中國當下傑出的人文學者,首先是一流作家和從事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換一種思維方法和言說方式,他們重返文學作品的曆史現場,用自身心靈的溫度和對文學的獨特理解來體貼經典觸摸經典解讀經典,解讀出另一種不同凡響的音符;在解讀經典的同時,呈現自己讀書和創作中汲取古今中外文史哲大家寫作營養的切身感受,為最廣大的普通作者提供一種閱讀的鮮活經驗……如此這般,豈不快哉!這既有利於廣大普通讀者充實人文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更有益於提升民族文化核心素養。

因此,我們試圖由文學閱讀開始,約請包括文、史、哲、藝四個學科門類術業有專攻的優秀學者,以及創作領域裏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分別來撰寫他們對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獨特解讀,以期與廣大的讀者諸君共同攜手走進文化的聖殿,去瀏覽和探究中國和世界瑰麗的文化精神遺產。

現在與大家見麵的第一輯文叢,是一批當代著名作家的讀書筆記或講稿的結集。無疑,文學是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麵包,但是卻不能沒有文學的滋養。文學作為人們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營養補給,她是人之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精神食糧。作為專家的文學教授對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讀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線創作的作家們對名著的解讀似乎更接地氣,更能形象生動地感染普通讀者。——這是我們首先推出當代著名作家讀大家的文稿的原因。

如今,許多大學的文學院或中文係都相繼引進了一批知名作家進入教學科研領域,打破了“中文係不是培養作家的搖籃”的學科魔咒。在大學裏的作家並非隻是一個學校的“花瓶”,他們進入課堂的功能何在?他們會在什麼層麵上改變文學教育的現狀?他們對於大學人文教育又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些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其實,這是中國現代大學的一個傳統,我們熟悉的許多現代文學大家同時也是著名大學的教授。這一傳統在新世紀得以賡續。十年前複旦大學中文係聘請王安憶做創作專業教授的時候就開始嚐試曾經行之有效的文學教育模式。近些年許多大學聘任駐校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主持的國際寫作中心,蘇童調入北師大;閻連科、劉震雲、王家新等也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