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章 馮其福

近半個世紀以來,著名作家馬烽和西戎同誌合作的名著《呂梁英雄傳》膾炙人口,蜚聲中外。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為此書所反映的晉綏邊區,亦即當今的呂梁地區,專門再版這部名著,並將江澤民總書記為呂梁地區題寫的“艱苦奮鬥,振興呂梁”,以及他給老區人民的兩封複信冠之卷首,一並印行。這對於老區人民高舉改革開放和艱苦奮鬥兩麵旗幟,繼續發揚革命傳統,促進呂梁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少年來,呂梁這塊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溝壑縱橫,窮山惡水,交通閉塞,文化落後,然而,這畢竟不是呂梁的真正內涵。祖祖輩輩在這裏辛勤耕耘的呂梁兒女,對自己生長的熱土自有特別的偏愛和眷戀。呂梁自古山川俊秀,人傑地靈。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山區遍撒革命火種,紅軍兩次東渡黃河都從這裏經過,賀龍、關向應同誌率領一二師在呂梁戰鬥十年之久,毛澤東同誌在興縣蔡家崖發表《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成為傳世的不朽經典。劉誌丹將軍陣亡柳林三交鎮,王若飛等“四·八”烈士遇難黑茶山,劉胡蘭烈士慷慨就義文水雲周西村,三萬多名呂梁兒女血染沙場,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生命。一部《呂梁英雄傳》,就是呂梁人民血與火的戰鬥史詩。

這是一塊壯烈的土地,同時也是一塊資源豐富,蘊藏潛力的“寶地”。煤炭資源遍布全區,柳林優質鑄焦煤,儲量和質量居全國首位,被譽為“國寶”,還有鋁、鐵、石棉、硫磺等多種礦藏和花崗岩、石英、白雲石、石膏等建材資源。土地資源廣闊,宜林宜糧宜牧麵積很大。沿黃河的紅棗林帶,東部邊山的核桃林帶,以及遍布山巒的野生沙棘、森林灌木,都是很有價值的生物資源。

呂梁人民正是懷著對故土的熱戀,對未來的希望,不囿於她暫時的貧窮,而著眼於她潛在的富有;既看到她客觀存在的劣勢,更看到她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滿懷信心,艱苦創業,奮鬥不息。

江澤民總書記1994年初視察呂梁期間,為呂梁地區親筆題詞“艱苦奮鬥,振興呂梁”;1995年3月,江總書記又給興縣蔡家崖鄉和臨縣白文鎮城莊鄉的幹部群眾複信,指出,“誠心誠意,堅持不懈地為群眾謀利益,是我們各級領導機關應盡的職責。”這既是對呂梁光榮曆史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更是對呂梁人民今後的期望和要求,鞭策和鼓勵,是統一和凝聚全區人民的意誌、打好脫貧致富攻堅仗的強大動力。

當前,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大變革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更加需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呂梁的改革開放要靠艱苦奮鬥精神去推進,呂梁的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要靠艱苦奮鬥精神去改善,呂梁的科技教育要靠艱苦奮鬥精神去發展,呂梁的經濟要靠艱苦奮鬥精神去振興。為此,我們把江總書記的題詞精神作為統一和凝聚全區人民的共同意誌,把艱苦奮鬥作為鼓舞和激勵人民群眾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力,以戰爭年代和當代呂梁英雄為榜樣,把艱苦奮鬥這個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靠我們幾代人的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奮鬥,實現振興呂梁的偉大事業。

巍巍呂梁山,凝鑄著英雄兒女的鋼筋鐵骨;滔滔黃河水,抒寫著山區人民的壯誌豪情。今天,我們捧讀《呂梁英雄傳》,當緬懷先烈,掩卷深思,振奮精神,壯心不已,一如既往地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譜寫新的《呂梁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