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也在落落寡歡中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或許這時的孫權並不是很在意他的離去,因為他還有呂蒙。
比起對周瑜的又愛又敬和對魯肅的又愛又恨來,孫權常常覺得,他和呂蒙才是最佳的君臣關係。這個由他親手一步一步提拔起來的吳下阿蒙,幾乎從來沒有叫他失望過。他想全力抵抗曹操,呂蒙就建議修建濡須塢,把魏軍死死的堵在東吳的防線之外。他要拿下荊州,呂蒙立即呈上一套完美的攻略方案,並順利擒殺關羽,奪回失地。如此心心相印的默契,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隻可惜,呂子明也走的太早了,實在太早了。孫權甚至還來不及同他分享勝利的喜悅,計劃如何應對劉備可能的反擊,再多打漂亮的一仗,他就永遠的離他而去了……
孫權不明白,為什麼他每走一步,身邊總會有人離他而去。或許這確實是一條孤獨的不歸路,隻是
究竟,還有沒有人能夠陪他走到最後?
是陸伯言嗎?想到這個名字,他不知為何有些迷惑起來。這個隻比他小一歲的吳郡世家子弟,似乎對他這個主公,總顯得不那麼熱情。當初,他因心中的顧慮而打發他到偏遠的海昌時,他幾乎一聲不響的便上了路,到他因鋒芒漸露而受他重用提拔時,他也是無驚無喜的接受了他的一切安排,包括娶了大哥的女兒,雖然孫權知道,他多少有些不情願。再後來,他似乎讀懂了他為何不情願時,便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他的存在。直到最後,當所有的人都一個一個遠去時,他突然發現,他還有他,也隻有他。
隻有他,能不辜負自己的殷殷期望,冷靜的麵對各種潮水般的質疑和攻擊,也隻有他,能在麵對劉備數萬大軍時,不慌不亂,不急不躁,耐心的等待一個屬於他和他的勝利。
是陸伯言吧……孫權自言自語的回答自己,盡管他不能像周瑜那樣讓他安心的倚靠,不能像魯肅那樣為他描繪一個壯麗的前景,也不能像呂蒙那樣給予自己無盡的成就感,也盡管,他還是有些看不透他。
想通了這個問題,孫權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緊接著,卻又不禁自嘲的苦笑出聲,原來自己雖不能將兵,但也算能將將啊……隻是,除了那些大都督們為他全力打下的漂亮勝仗外,自己果真失敗的毫無可圈可點之處麼?或許有吧……至少,有這麼……兩次吧。
這第一次是在什麼時候?孫權的記憶突然模糊起來,隻記得那時的自己,還是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青澀少年,憑著一腔不知天高地厚的熱血,憑著一股不願辜負她期望的傻勁,竟也智取了皖城,嗬嗬,子明啊,兵不血刃並不隻是屬於你的神話啊!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他,還是過於天真,天真到以為江山和美人都盡在掌握。
還有一次,孫權清晰地記得,是在濡須口。
當時,壯士暮年的魏王曹操,仍對赤壁之戰耿耿於懷,不死心的想再次親征南下,卻對東吳固若金湯的防守莫可奈何,與吳軍隔江對峙。那一日,濃霧籠罩著遼闊的江麵,孫權不知為何玩心大起,不顧左右的勸諫,獨自駕了輕舟,衝破霧靄,駛向魏軍前線。
那愈上年紀愈發多疑的曹孟德怎肯相信天上會掉餡餅?麵對一葉孤舟,卻深怕有對方伏兵,愣是不敢出戰,隻不痛不癢的對著孫權的小船放了幾箭。孫權對這位素未謀麵的前輩很是放心,料定對方不敢輕舉妄動,便索性悠然自樂的與他玩起了心理戰。他見船身因承受了太多箭矢而有所傾斜,就慢慢調轉船頭,使船的另一側繼續受箭。直到小船又恢複平衡,曹操對是餡餅還是陷阱一事仍傻傻分不清楚,幹脆下令後撤,孫權這才大笑著將這些魏王白白饋贈的箭矢帶回,也算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