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

農夫傻妻 作者:板石頭

幾句廢話

我半餓著肚子度過了並不無憂無慮的童年,後來曆盡千辛萬苦考上大學,現蝸居於大都市。

家鄉,對我來說並不全是愉快的記憶。那裏曾經的貧窮和至今的蒙昧讓我魂縈夢牽。

我大腦的溝回裏,遍布著山間的羊腸小道。今生今世,我都清晰地記得,家鄉的每條小路在哪裏拐彎,哪裏有一口水塘,哪裏有塊大石頭,石頭上曾經曬著紅薯米。

我不以農民出身為榮,也不以農民出身為恥。

我曾經逛遍書城,卻沒能找到一部真正反映農民生活的鄉土小說。

鄉土小說本來少之又少,偶有一兩部,卻又都是記述農民們怎樣逃離農村或者逃離農家生活的過程。書中的人物,經過努力奮鬥,有的吃了皇糧,成了城裏人,有的大大致富,成了當地財主。他們的人生,將不再是農民的人生,頂多與農民們為鄰,並且開始有些看不起自己曾經的出身。

板石頭無意貶低書市中廖若晨星的這幾本所謂的鄉土小說,它們的存在自有它們的價值。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板石頭心中有了一個疑問。中國農民占總人口的70%,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一輩子無法擺脫自己身為農民的命運。他們多年來一直住在那些村莊的角角落落裏,沿習著沿習了千年以上的風俗,信奉著信了千年以上的迷信和諸多禁忌,吃著粗茶淡飯,相對著不是俊男靚女的貧夫賤妻,平平淡淡地過一輩子。他們中很多人一生沒有坐過地鐵、火車和飛機,沒有使用過空調、冰箱和吸塵器,沒有進過酒店和影院。他們默默無聞,一生如蟻。能不能寫一部小說,記述一下這些普通農民的平淡生活。

也許有人說,藝術要緣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普通農民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他們的人生有什麼可看之處。板石頭相信這也是沒有人來寫他們的原因。

但板石頭曾經二十多年生活在他們中間,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知道他們的人生其實有很多故事。《傻妻》中這對夫婦的原型是我的親人,他們遍嚐了人間的辛酸和悲苦,他們的命運是板石頭心底多年來的牽痛。於是決定寫一部關於他們的小說。

此書盡量忠實於生活,因為生活是最好的小說。

板石頭自知不敢誇口為農民“昭傳”,隻想認認真真地寫好這一對偏遠山區的貧夫傻妻,讓世人知道,他們曾經如此真實而卑微地活過。

第一章,變故(1)

故事開始於1979年初冬,準確地點在湖南某縣圍山區堆子公社石塘大隊李家生產隊。

圍山區處在本縣西部的最末端,是該縣地勢最高的一個區,也是最窮的一個區。該縣最高的山脈以區政府屋後的一座山為最高峰一直往東延伸,山脊正中有一條千百年來祖先們踩出的小路,這小路就是縣界。縣界那邊就是婁底和漣源,因為不屬於同一個地級市,聽起來像特別遙遠的地方。

李家生產隊是圍山區的一個縮寫版,也是由一條山脈三麵包圍而成,隻不過這條山脈相對要矮很多也短很多。山脊正中也是一條千百年來的祖先踩出的小路,這條小路則是李家生產隊與別隊和別公社的界線。其中兩麵山脊的小路是公社界,而另一麵的則是隊界。地理書上說湖南中部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因此盡管處在一個縣的最高地段,這裏的山海拔卻並不是很高,山勢也並不十分險峻。不過聽老人們說,山上以前是遍長著撐天古樹的,樹下的灌木層也很厚,山裏常年都有老虎、野豬、野羊、野兔等動物繁衍生息。據說就在民國時期還曾鬧過一次虎年,那一年山上老虎成群結隊,十裏八鄉常會傳出某人與老虎狹路相逢的奇聞。其中有一則奇聞較為經典,幾十年後還在當地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