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及戰後的事實告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必須得反對本國封建統治(反帝必反封),這是中國人民用鮮血換來的深刻教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封建統治誤國、賣國的事實已經洞若觀火,下邊我們再簡單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事實:
1861年1月,清政府遵從侵略者旨意,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侵略者指名要對洋人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的奕沂擔任首腦。從此,奕沂成為新產生的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但此時中央的實權還操縱在隨鹹豐皇帝逃往熱河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戶部尚書肅順等頑固派大臣手中。同年8月,鹹豐死在熱河,他6歲的獨生子載淳登位,即同治皇帝。鹹豐遺詔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執掌政權;八大臣怕侵略者改變清朝的封建統治,因此反對“借師助剿”,成為中外反動派進一步勾結的障礙,而為侵略者所不喜歡。同治的生母那拉氏被尊為慈禧太後(也稱西太後)。她企圖奪取最高權力,“垂簾聽政”,就和洋務派的代表奕沂勾結起來,陰謀發動政變。侵略者極力慫恿慈禧回京政變,奕沂還說,外國人“並無可怕之處,這方麵我對太後之回京負完全責任”。慈禧這才放棄了對侵略者的疑慮。1861年11月2日,“北京政變”發生,八大臣中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被革職或充軍。宣布八大臣罪狀的第一條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新上台的統治者(慈禧)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從此,慈樁太後作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和他們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國進行了47年罪惡反動的統治。
慈禧上台的第一樁罪行就是“借師助剿”,和外國侵略者勾結,共同血腥鎮壓太平天國革命。
中外反動派的勾結,除了表現在外國侵略者公開扯下“中立”假麵具、直接給淸軍、湘軍、淮軍等中國反動軍隊以武裝、訓練、運輸等支持之外,還表現在赤裸裸地上陣,同太平軍正麵交鋒。1860年,美國流氓華爾接受清朝宮員的雇傭,組織了一批包括英、美、法、德、意等國流氓、逃兵、水手組成的“洋槍隊”同李秀成指揮的太平軍作戰。慘敗之後,又進行了改組,以歐美人為軍官,誘招中國人參加,使洋槍隊擴充到5000人,華爾被太平軍擊斃之後,又由參加過火燒圓明園的英國軍官戈登指揮。洋槍隊是太平軍的死敵。
火燒畫明園之後退因上海的部分英法聯軍,甚至直接參加了鎮壓太平軍的作戰。英國海軍上將何布、法國海軍司令卜羅德親自指揮。卜羅德這個法國幹涉軍總頭目、海軍上將,在太平軍進攻上海時被打死,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英國海軍上將何布也險些被活捉,如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的報告:“幸虧那個地方有一隻小船,他們得以乘船逃走、不然,一定被太平軍捉去了。”
中外反動派的聯合力量是強大的,他們在鎮壓革命,從而維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秩序這一共同的反動目標下暫時地聯合起來,開始形成反革命同盟。太平天國被鎮壓的事實,進一步證明了我們所提到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深刻教訓: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賣國賊、封建統治者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及戰後的事實告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必須得反對本國封建統治(反帝必反封),這是中國人民用鮮血換來的深刻教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封建統治誤國、賣國的事實已經洞若觀火,下邊我們再簡單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