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望麵診病基礎(1 / 1)

望診是醫生或望診愛好者對患者的全身或局部出現的一切可見症狀,包括形、色、神、態、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了解疾病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

古人雲:頭麵乃一體之尊,精神之表,百骸之長,六陽群集之府,喜怒哀樂無不流露於此。《黃帝內經》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麵而走空竅。”“視其外,以知其內髒,則知所疾矣。”麵診是醫生通過對患者麵部五官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了解患者的狀態,包括觀察人的精神狀態、麵部顏色、眼象、舌象、口唇、牙齒、耳朵等局部情況。麵部的各個部位與人體髒腑肢節都有相應的對應關係,仿佛是人體髒腑肢節的縮影,通過觀察麵部各個部位的色澤變化,獲得人體內髒生理和病理信息,用來診斷疾病,及時確定預防和治療方案。

一、麵部反射區

麵部全息反射區包括正中7個單區和其他部位17對雙區。根據麵部反射區定位,不僅可以判斷出疾病所在部位,還能通過按摩反射區來緩解病痛,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首麵區

【定位】位於額正中點。

【主治】輸尿管結石、腎積水、排尿困難和毒血症等。

2.肺區

【定位】兩眉內端連線中點。

【主治】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3.咽喉區

【定位】位於首麵區、肺區連線中點。

【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咳嗽等。

4.心區

【定位】位於鼻梁上,兩側目內眥連線中點。

【主治】心髒疾患,心絞痛、心肌缺血等。

5.肝區

【定位】心區之下,兩顴之間,鼻骨與鼻軟骨交界處。

【主治】黃疸、眩暈、脅痛、膽囊炎等。

6.脾區

【定位】位於鼻尖處。

【主治】食少、納呆、泄瀉、水腫、痰飲等。

7.膀胱區、子宮區

【定位】人中溝中點。

【主治】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癃閉、淋證等。

8.膽區(雙)

【定位】肝區兩旁。

【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惡心、嘔吐、失眠等。

9.胃區(雙)

【定位】脾區兩旁,膽區之下,當鼻翼中央處。

【主治】胃痛、呃逆、嘔吐等。

10.膺乳區(雙)

【定位】位於心區與目內眥連線之中點。

【主治】乳汁缺少、乳腺增生、胸悶等。

11.小腸區(雙)

【定位】膽區、胃區連線中點外方,眶孔直下。

【主治】泄瀉、淋證等。

12.大腸區(雙)

【定位】目外眥直下方,顴骨下緣。

【主治】便秘、腹痛、腹瀉、痔瘡、痢疾等。

13.腎區(雙)

【定位】大腸區外方頰部。

【主治】腎虛諸證以及尿痛、少尿、陽痿等。

14.臍區(雙)

【定位】位於腎區下3分處。

【主治】腹痛、泄瀉等。

15.背區(雙)

【定位】頰部中央外後方1寸處。

【主治】腰痛、頸背痛等。

16.肩區(雙)

【定位】目外眥直下方,膽區外方。

【主治】肩臂疼痛、扭傷,肩周炎等。

17.臂區(雙)

【定位】位於肩區外與下關穴直上交點處。

【主治】肩臂腫痛、麻木、痿軟無力等。

18.手區(雙)

【定位】位於臂區下方,顴骨弓下緣處。

【主治】手腫而痛、手關節風濕、類風濕等。

19.股裏區(雙)

【定位】口角旁開5分,近地倉穴。

【主治】股內側痛、肌肉拉傷等。

20.股區(雙)

【定位】位於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上1~3交界處。

【主治】大腿扭傷、坐骨神經痛等。

21.膝區(雙)

【定位】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下1~3交界處。

【主治】膝腫、膝痛、風濕性膝關節炎等。

22.膝脛區(雙)

【定位】位於下頜角上方凹陷處。

【主治】大腿扭傷、膝關節痛、膝關節炎等。

23.脛區(雙)

【定位】位於下頜角前方,下頜骨上緣。

【主治】踝關節扭傷、腓腸肌痙攣等。

24.足區(雙)

【定位】位於脛區前方、目外眥直下之下頜骨上緣。

【主治】足部腫痛、足跟痛、足弓損傷等。